(一)致病菌
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杆菌、粪链球菌等,偶见厌氧菌、真菌、原虫及病*等。
(二)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最常见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有损伤时,或者细菌*力大,细菌可沿尿路上行引起感染。
2.血行感染—较少见
多为体内感染灶的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3.淋巴管感染
4.直接感染—偶见
(三)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 如结石、肿瘤等,引起尿路梗阻,导致尿流不畅,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其感染率比无梗阻者高10倍。
2.机体抵抗力降低 如糖尿病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等。
3.女性尿道短直而宽,括约肌收缩力弱;尿道口与肛门、阴道相近;女性经期、妊娠期、绝经期因内分泌等因素改变而更易发病。
4.泌尿系统局部损伤与防御机制的破坏 如外伤、手术、导尿导致黏膜损伤,使细菌进入深部组织而发病。
5.尿道口周围或盆腔有炎症。
临床表现1.膀胱炎—最常见 约占尿路感染的60%。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有耻骨弓上不适。一般无全身感染的表现。
2.急性肾盂肾炎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可达40℃,常伴头痛、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泌尿系统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及下腹部不适,可有腰痛、肾区叩击痛,肋脊角有压痛,部分病人有膀胱区、输尿管走行区压痛,尿液浑浊或有血尿。
3.慢性肾盂肾炎
大多数因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发展而来。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部分病人仅有低热、乏力,多次尿细菌培养阳性,称为“无症状性菌尿”,还有病人以高血压、轻度水肿为首发表现。慢性肾盂肾炎后期有肾功能减退症状。
4.并发症
多见于严重急性肾盂肾炎,可有肾周围炎、肾脓肿、败血症等。
辅助检查1.尿常规
白细胞最常见>5个/HP。若见白细胞(或脓细胞)管型,对肾盂肾炎有诊断价值。
2.血常规
急性期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慢性期血红蛋白可降低。
3.尿细菌定量培养
临床常用清洁中段尿作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尿细菌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为:菌落计数≥/ml为有意义—尿路感染
4.肾功能检查
慢性期可出现持续性肾功能损害,肾浓缩功能减退,如夜尿多,尿渗透浓度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纠正诱因,采取合理药物消灭细菌,辅以全身支持疗法。
(一)膀胱刺激征明显者
除鼓励多饮水、喝茶外,可应用丙胺太林、阿托品等药物。
(二)应用抗菌药物
一般首选对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
1.急性肾盂肾炎的疗程:通常是症状完全消失,尿检查阴性后,继续用药3~5天,然后停药观察,以后每周复查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1次,共2~3周,若均为阴性,可认为临床治愈。
2.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者,按急性肾盂肾炎治疗。反复发作者,在急性发作控制后应积极寻找易感因素加以治疗,同时给小剂量抗菌药物,参照药物敏感试验,联合间歇交替使用,每疗程约2周,总疗程2~4个月。
3.碱化尿液。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
1.急性发作期的第1周应卧床休息,慢性肾盂肾炎病人一般也不宜从事重体力活动。
2.进食清淡并含丰富营养的食物,补充多种维生素。多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要在ml以上,督促病人2小时排尿1次以冲洗细菌和炎症物质,减少炎症对膀胱和尿道的刺激。
(二)疼痛的护理
肾区疼痛为肾脏炎症所致。
减轻疼痛的方法为卧床休息,采用屈曲位,尽量不要站立或坐,因为站立时肾脏受到牵拉,会加重疼痛。
(三)药物护理
喹诺酮类可引起轻度消化道反应、皮肤瘙痒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脏和听神经均有*性,使用期间注意询问病人的听力。
(四)清洁中段尿培养标本的采集
1.宜在使用抗生素药物前或停药后5天收集标本,不宜多饮水,并保证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小时,以提高阳性率。
2.留取标本前用肥皂水清洗外阴、包皮,消*尿道口,留取中间一段尿置于无菌容器内,于1小时内送检,以防杂菌生长。
3.留取尿标本注意勿混入消*液及阴道分泌物。
附:小儿泌尿道感染的特点临床表现(1)新生儿:多由血行感染引起。
一般局部泌尿系症状不明显。以全身症状为主,症状轻重不一,可为无症状性细菌尿或呈严重的败血症表现,可有发热、体温不升、体重不增、拒奶、腹泻、*疸、嗜睡和惊厥等。
(2)婴幼儿:
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轻微或缺如。
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儿可有尿路刺激症状如尿线中断、排尿时哭闹、夜间遗尿等。还可由于尿频致尿布经常浸湿而引发顽固性尿布皮炎。
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本病的护理要点及预防知识,如幼儿不穿开裆裤,为婴儿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保持清洁;
女孩清洗外阴时从前向后擦洗,单独使用洁具,防止肠道细菌污染尿道,引起上行性感染;
及时发现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前行尿道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