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导尿的导尿频率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导尿次数过少,可能使菌尿在膀胱里停留时间较长,也会使膀胱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加重膀胱负担,严重者可影响上尿路,间歇导尿反而未能起到积极作用。导尿次数过频,虽然膀胱压力降低了,但可能会增加尿道损伤几率,且增加了患儿及家长的不便。
赵超男等发现,每天导尿3次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是是导尿6次的5倍,导尿的频率在预防尿路感染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合适的导尿频率对于间歇导尿的成功实施有重要作用。
要求患儿家长协助记录导尿日记,指导他们如何准确记录各项数据,如饮水量(包括摄入各种液体)及摄入次数,每次导尿时间和间隔时间,每次导出尿量和是否漏尿等。患儿应均匀多饮水保持产生一定尿量,预防尿路感染;可根据尿量合理调整饮水量,避免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液体;晚饭后尽量不要摄入液体,防止夜间产生大量尿液。
虽然临床上医生经常给患者制定严格的饮水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完全执行,尤其对于婴幼儿,由于自身的哭闹等原因,家长经常会打乱饮水计划。此外,尿量的产生不只跟饮水量有关,还跟体位有关,沈海涛等研究提出,患者平卧位时产生的尿量比坐位多,尿液的产生时间缩短了。
除执行饮水计划外,也要在导尿前精准测量患儿的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膀胱内压力超过40cmH2O时,会增加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积水等上尿路损伤的风险,40cmH2O是膀胱安全压力的上限,膀胱安全容量指膀胱充盈压低于40cmH2O时的膀胱容量,在膀胱安全压力下或不超过膀胱安全容量时储尿和排尿,才能保护上尿路。常用测量方法为经腹部超声检查,此外,尿动力学除可检测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外,还可检测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的收缩功能、膀胱顺应性及是否有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也有研究提出一种膀胱容量测定仪可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及时测量膀胱内尿液容量,用于指导间歇导尿的间隔时间,这种相当于便携式B超的测量仪可以使患者在达到膀胱安全容量前导尿,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这种仪器需要有家长或陪护人员协助进行测量,患儿自身不能完成。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基本了解膀胱的功能,为制定导尿间隔时间提供依据。
对患儿及家长来说,掌握导尿间隔时间是逐渐训练的过程,训练一段时间后,患儿及家长一般可以掌握自身的导尿规律。导尿次数一般每天4-8次,每天早晨起床后及晚上入睡前各导尿一次,其余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导尿。对于学龄期儿童,可以在课间休息时导尿。
膀胱过度充盈时,膀胱粘膜皱襞减少或消失,膀胱壁血管就会变薄、变细、变长,膀胱内储存压、腹压明显升高,此时若一次性导尿量过多,膀胱压急剧下降,就可能会损害膀胱充血粘膜,产生血尿。
王俊霞等研究显示间歇导尿联合晚上睡眠时留置尿管导尿,与单纯的白天间歇导尿相比,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顺应性都会明显增加,而尿路感染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积水也会明显改善,有助于保护上尿路。
定期进行超声和尿动力学检测患儿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变化,可每年行1次影像尿动力学检测上尿路情况。根据这些参数调整导尿间隔,如果单次导尿量超过膀胱安全容量,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等上尿路损害,就需缩短导尿间隔,在膀胱充盈至安全容量前导尿,保持膀胱处于低压状态。
本文节选自硕士学位论文《早期清洁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儿中的应用》
作者:李延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图文来源于网络,旨在知识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