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垂炎(EA),顾名思义是肠脂垂发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少见病。
肠脂垂炎的前世
肠脂垂是啥东东呢?其实,它是悬挂于在结肠带两侧的脂肪组织突起(图1),其表面敷以网膜内衬浆膜,又称作网膜附件(Epiploicappendices),发生于胎儿发育中期,成熟于成人期。目前认为,肠脂垂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在肠蠕动时和肠管塌陷时起软垫作用,缓冲对肠壁内动脉的压迫,以保证肠壁的血供,也有研究认为其具有抑菌作用。肠脂垂总约50-个,宽约1~2cm,长约0.5cm~5cm,大部分长约2~5cm,个别肥胖的人甚至可长达15cm,活动度较大。除了横结肠是单侧外,肠脂垂呈双排悬挂于结肠非系膜缘结肠带的二侧,以乙状结肠(57%)和盲肠部(26%)附着最多,乙状结肠活动度大,所以EA最常发生于左下腹。肠脂垂由1~2支肠壁内动脉的穿浆膜小营养动脉分支供血(图2),有1支较细且弯曲的静脉引流。
图1脂肪垂分布于结肠非系膜缘结肠带两侧图2脂肪垂由1-2支小营养动脉供血
尽管肠脂垂这个名词在年就由Vesalius提出,但EA这个概念,历经年才由Dockerty等首次提出。由于肠脂垂的上述解剖和生理特点,较易发生扭转、曲折,而引起肠脂垂缺血、坏死,引流静脉常继发或自发血栓,和/或感染等因素,引发原发性肠脂垂炎(PEA)。由于阑尾炎、憩室炎、结肠炎等邻近腹腔感染引起的EA称继发性EA。
图3腹腔镜下见脂肪垂扭转,肿大
图4腹腔镜下脂肪垂缺血坏死
肠脂垂炎的今生
临床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40~50岁成人,男性多于女性,肥胖、剧烈运动、抵抗力下降等被认为是诱发因素。发病率不详,近年来由于CT和超声的应用,报道明显增多,已经不再罕见。症状:急性或亚急性腹痛,锐痛,较剧烈,下腹部较多,左侧多于右侧。一般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腹泻。部分严重者可出现低热,恶心、呕吐。体征:腹部柔软,有固定痛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多正常。部分C反应蛋白可稍增高。诊断:仅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很难诊断EA,需要与阑尾炎、憩室炎、网膜梗死等急腹症鉴别。以往诊断主要是靠术后诊断,所以发现率较低,随着CT和超声仪器的不断进步,及医生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EA的发现率较前明显增多。CT图像表现为结肠前方卵圆形脂肪密度的团块,周围有一个高密度边缘(图5)。超声图像下见结肠前方或外侧出现一个类卵圆形高回声团,内回声较均质,周边见低回声晕,边界多较清晰,部分边界不清,肿块不可压缩,CDFI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图6),局部肠壁可有增厚。经静脉超声造影示周边环状增强,中心无增强的特征。图5CT示卵圆形脂肪密度的团块,周围有一个高密度边缘
图6超声下见卵圆形高回声团伴低回声晕
治疗:本病具有自限性,平均病程约15天,10天~30天不等,具有症状消退早于形态恢复的特点,常常症状消失较长时间后肠脂垂回声异常仍然没有恢复。症状较轻者门诊观察即可,疼痛较明显者可给予非甾体类止痛药对症处理,对于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不缓解,说明坏死严重,需要手术干预,腹腔镜手术具有优势。
EA的超声图像具有特征性,检查者需要提高对EA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同时,阑尾炎、憩室炎及网膜梗死的超声图像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很好的鉴别这些疾病(鉴别诊断方法下期细述),对于较难鉴别病例,可结合CT可以做出诊断。超声检查在EA的诊断中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助于引导临床医生采用保守治疗方案,以减少住院治疗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减少或避免因此带来的医疗经济负担和身体创伤。由于具有经济实惠,无辐射无创伤,操作简便,诊断准确等特点,超声在EA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病例分享
C1女35岁较胖体型左下腹突发剧烈疼痛半日,超声见降结肠前方数个高回声团,有低回声晕,部分边界不清,内无血流信号。
C2男40岁左下腹疼数小时,临床拟诊输尿管结石,急诊超声示乙状结肠前方4.8*1.7cm的类卵圆形高回声团,周围伴低回声晕,内无血流信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