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检出率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吞噬着我国男性的健康。根据我国癌症权威统计结果显示,约占我国全部癌症发病和死亡的比例为3.12%和1.87%,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9位,是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重大疾病。每年的4月15日-4月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年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在此,海医院(简称“海医二院”)泌尿外科学术主任朱凌峰教授提醒大家重视健康体检,提高疾病认识,科学防治前列腺癌。什么是前列腺癌?前列腺是男性最大的附属腺体,因为它像卫兵一样排列在膀胱的前面,人们便给它起名叫“前列腺”。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2.家族史:当家族中有直系男性亲属患前列腺癌时,该家族中男性发病率明显增高。3.种族:前列腺癌在非洲裔美国人(即美国黑种人)中的发病率最高,而非洲黑种人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是世界范围内最低的。无论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都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4.饮食:一些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含有高动物脂肪食物的男性也是前列腺癌的易发人群,前列腺癌死亡率与总脂肪摄入量有关。而平时饮食中富含蔬菜和水果的人患病概率较低。5.雄激素水平:体内雄激素水平高也是前列腺癌的可能诱因之一。雄激素可以促进前列腺癌的生长。哪些人容易患前列腺癌?患前列腺癌大多年龄超过65岁,高发年龄在70~74岁,而50岁以下的男性在体检中普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也筛查出少数病人,80岁以上的男性则为数不少。由于前列腺癌与遗传相关度非常高,直系亲属中如有患前列腺癌的,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一倍;如果有两个患前列腺癌的,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更大,而且更容易早年发病,确诊年龄要比普通人提前6~7岁。此外,高动物脂肪饮食是比较确定的危险因素,病人往往长期摄入较多的动物脂肪。前列腺癌有什么表现?前列腺癌多起源于前列腺的周边带,起病较为隐匿,生长较为缓慢,所以早期前列腺癌可无任何预兆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常属较晚期的进展性前列腺癌。症状包括如下:1.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为尿流变细、尿流偏歪、尿流分叉或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尿痛、尿意不尽感等,严重时尿滴沥及发生尿潴留。2.对于晚期进展期前列腺癌,可出现疲劳、体重减轻、全身疼痛等症状。3.当前列腺癌转移到骨时,可引起转移部位骨痛。4.伴有脊柱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如果脊柱骨折或者肿瘤侵犯脊髓,可导致神经压迫,进而引起瘫痪,医院急诊治疗。5.如果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底部或者盆腔淋巴结广泛转移,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输尿管梗阻。输尿管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少尿、腰背痛、恶心、呕吐,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6.前列腺癌通常不伴血尿和血精,然而一旦出现血尿和血精,则应该至泌尿科门诊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前列腺或精囊腺肿瘤的可能。前列腺癌的诊断1.直肠指诊(DRE)直肠指诊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前列腺位于直肠的前方,紧贴在直肠的前壁,通过指诊可以了解前列腺大小、形态、质地和有无结节等。2.经直肠超声检查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能够较准确的判定前列腺体积大小、是否有结节,回声是否均匀等,在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之一。在正常人的血清中也能测出PSA,但含量很小,一般不超过4ug/L,超过这个数值,就要怀疑前列腺癌的可能。4.荧光原位杂交简称FISH,是基因监测的一种,主要用于良恶性血尿鉴别诊断,泌尿系统肿瘤早期诊断、术后复发监测。使用FISH技术诊断泌尿系肿瘤时,留取患者的尿液或膀胱灌洗液作为送检样本,检测脱落细胞即可,对患者没有损伤。前列腺癌可以治愈吗?对早期的前列腺癌通过前列腺根治手术是可以治愈的,所以需强调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但对晚期前列腺癌,无法通过手术切除,只能采用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治疗,但效果不佳。防治前列腺癌,生活上应注意些什么?1.合理饮食,让食物多样化,注意多食植物类食物,每天食物中谷类、蔬菜、水果、豆类应占2/3以上,主食粗细粮搭配,荤素兼有。食用西红柿、西红柿制品,以及豆制品(低脂豆奶、豆腐、豆类蛋白粉等),可降低患前列腺癌风险。2.饮食中高蛋白以鱼类为主,摄入有益脂肪酸,尽量避免高动物脂肪的摄取。3.多喝绿茶是有益的。4.戒烟限酒。5.保持合适的体重,坚持适当活动,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6.适量的钙质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