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阑尾切除术用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在一般情况下手术操作较容易,但有时也很困难,如异位阑尾。因此,绝不能认为阑尾炎是“小病”,阑尾切除术是“小手术”。必须予以重视,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阑尾切除术是最为普通、常行的手术之一,但有时很困难,因此,对每一例手术均须认真对待。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由于小儿阑尾壁薄,穿孔率高;腹腔对感染的局限能力差,一旦穿孔常造成弥漫性腹膜炎;同时小儿又多因诊断延误而未能早期治疗,所以临床所见小儿阑尾炎病情较重。因此,小儿阑尾炎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
距今大约年前,人类首次记载了近似阑尾炎病程的医学文献。到年Groves在加拿大成功完成了首例阑尾切除术。年病理学家Fitz明确提出,盲肠周围炎是由阑尾炎引起。他创造了“阑尾炎”这个术语,并预示阑尾炎的最终治疗是剖腹手术。在这之后的百余年中,阑尾切除术日趋完善,被公认为是治疗阑尾炎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20世纪30年代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也使一部分阑尾炎通过抗生素治疗得以好转。但由于阑尾炎症的残留,仍有复发的现象。故对于复发性阑尾炎最好的治疗方法仍是阑尾切除术。
阑尾为一腹膜内器官,长约5~7cm,少数不足2cm或长达20cm,直径约0.5~0.8cm。
阑尾为一盲管,其根部位于盲肠末端内后3条结肠带汇合之处,与盲肠相通。尖端游离,可伸向任何方向。常见的部位有回肠前位或后位、盲肠下位、盲肠后位、盲肠外侧位等所以,在阑尾手术时,应先找到盲肠,顺结肠带向下寻找,在3条结肠带的汇合处,即能找到阑尾根部。阑尾系膜中有阑尾动脉和静脉。阑尾动脉起于回结肠动脉,为一终末支,一旦血循环受阻,极易发生阑尾坏疽;阑尾静脉通过回结肠静脉到肠系膜上静脉入门静脉。因此,在阑尾化脓时,有可能导致门静脉炎或肝脓肿。
适应症
明确诊断的急(慢)性阑尾炎,异位阑尾,早期阑尾类癌,即应手术治疗。
1.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2.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
3.复发性阑尾炎。
4.慢性阑尾炎。
5.蛔虫性阑尾炎。
6.老年、小儿、妊娠期阑尾炎。
7.阑尾脓肿。
8.多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9.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禁忌
急性阑尾炎病儿发病48h以上,右下腹触到肿块,考虑阑尾脓肿形成时,暂不手术,积极抗感染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前
术前准备
1.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特别是老年、小儿阑尾炎病人,应补充液体,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病儿一般状况好,可立即手术。当病儿全身中*状况重,脱水明显时,应予数小时的准备,包括静脉输液,抗菌药物应用,高热降温等,这样能使麻醉和手术更加安全。
2.有腹胀的行胃肠减压。
3.感染较重的病人,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
4.对妊娠期阑尾炎适当使用镇静剂和*体酮等安胎药物。
5.阑尾炎并发穿孔者,术前不能灌肠。
麻醉
以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为佳,也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若行局麻,为获得较好效果,应注意以下三点:①将腹壁肌层内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进行阻滞;②切开腹膜前、后应将切口两旁的腹膜浸润;③进入腹腔后,封闭阑尾系膜。如阑尾系膜过短并有高度炎症水肿,不便封闭时,可行回盲部系膜封闭以增强麻醉效果。小儿病虽应用全身麻醉。麻醉后,外科医师再做一次腹部触诊,如右下腹已有限局包块,可暂停手术。
体位
仰卧位(可略偏向左侧)。
手术步骤
1.一般切除法
一般取麦氏切口(图1)。诊断不十分明确者可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因阑尾位置常有变异,可依据压痛点作为适合显露阑尾的切口。
图1麦氏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和牵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图2)。
图2腹壁各层切开
小心提起和切开腹膜,切开时应注意避免腹腔内渗出液污染切口。将腹膜提起,固定于皮肤上,以保护切口(图3)。取腹腔渗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图3腹膜切开
寻找阑尾是手术的关键之一,可先找升结肠,顺结肠带至回盲部,三条结肠带汇总处即是阑尾根部所在。循回肠至回肓部亦可找到阑尾(图4)。
图4寻找阑尾根部
找到阑尾后,可适当游离牵拉回肓部,以便手术操作。小心游离阑尾系膜,上钳切断、结扎(图5)。若系膜较厚,最好缝扎系膜近端,以防血管回缩。
图5阑尾系膜处理
在阑尾根部血管钳轻轻压榨后,以7号线结扎。若根部炎症严重,可直接结扎(图6)。
图6阑尾根部结扎
提起阑尾,在距其根部0.5cm左右的盲肠壁上做一荷包缝合,暂不结扎,缝合时应避免损伤系膜血管,以免产生血肿(图7)。
图7荷包缝合
在距阑尾根部0.3cm处切除阑尾,残端粘膜依次用石炭酸、乙醇、生理盐水处理后,送入荷包内,同时提拉荷包缝线结扎。若残端包埋不满意可再加数针间断缝合(图8)。
图8阑尾残端荷包包埋
查无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以4号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膜(图9),间断缝合肌层、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及皮肤。
图9关闭腹膜
将阑尾残端提起,分次游离结扎阑尾系膜,直至完全切除阑尾。荷包包埋残端同一般切除法(图10)。
图10切断阑尾,荷包缝合
若为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或为肥胖、老年人且切口污染严重,术后切口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可考虑做切口延期缝合,即只缝合腹膜及肌层,然后缝合皮下及皮肤,不打结,将肌层以上的切口敞开,内填充碘仿或凡士林油纱条。依据切口渗出液的多少,酌情每日更换敷料1~3次,术后3天左右拔除切口内的纱条,拉拢关闭切口,5天后拆线。
2.逆行切除法
对于阑尾系膜短,且与盲肠壁粘连明显,或盲肠后位阑尾,按一般切除法切除阑尾有困难时,可用本法。先游离阑尾根部,钳夹后结扎切断(图11)。
图11先结扎阑尾根部
将阑尾残端提起,分次游离结扎阑尾系膜,直至完全切除阑尾。荷包包埋残端同一般切除法(图12)。
图12切断阑尾荷包缝合
3.阑尾全切除法
阑尾根部坏疽或穿孔时,可考虑使用本法。在距阑尾根部0.2cm处小心切开盲肠壁浆肌层,并在浆肌层和粘膜间稍做分离,并将阑尾提起,在阑尾和盲肠粘膜交界处上钳,完全切除阑尾,结扎残端,做盲肠浆肌层荷包缝合,关闭残端。若阑尾根部炎症严重且操作困难时,亦可用类似肠穿孔修补术方法处理阑尾根部(图13)。
图13盲肠浆肌层和粘膜间分离
注意事项
1.切口长度成人以5cm~7cm为合适。显露必须充分才能妥善切除阑尾,故切口不宜过小。切口过小强行牵拉反致损伤更多的肌肉和深层组织,或因显露不佳,造成手术困难。当然,也不应盲目过大。
2.寻找阑尾遇有困难时,应注意与有大网膜相连的横结肠和系膜较长、脂肪垂基底较狭小的乙状结肠相区别。然后,沿盲肠端的结肠带向其汇合处寻找,即可找到阑尾。如仍未找到,可用手探摸盲肠后面,阑尾是否埋于腹膜后。当阑尾有急性炎症与周围粘连,不易寻找时,可取出拉钩,用右手示指及中指伸入腹腔,沿右侧壁向盲肠方向寻找。找到后逐渐分离粘连,提出阑尾。有时阑尾过短,或有时穿孔坏疽后在中间折断,均应注意全部取出,不要遗漏。
凡遇到意外困难,如紧密炎性粘连,不要勉强切除阑尾,可改用引流及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为粘连的存在,就足以防止扩散感染。
3.当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置固定不易切除时,可切开盲肠外下方的后腹膜,再用纱布包住盲肠向上翻转,露出阑尾后,作逆行阑尾切除术。另若阑尾较长伴管端粘连固定,不宜按常规勉强提出末端,改为逆行切除阑尾。先用变止血钳在靠近阑尾根部处穿过其系膜,带过两根4-0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在结扎远端1cm处夹一把弯止血钳,用刀在止血钳与结扎线之间切断。阑尾残端消*处理后,根据具体情况行荷包缝合包埋或褥式缝合包埋。再用弯止血钳向阑尾尖端方向分段钳夹、切断阑尾系膜最后切除阑尾,一一结扎近端阑尾系膜。
4.如遇阑尾与大网膜粘连时,应将粘连的大网膜炎性组织一并切除;如与肠管粘连,应仔细分离,切勿盲目硬撕;若与髂动、静脉,输尿管,子宫等重要器官粘连时,更应注意仔细操作,以防血管破裂或脏器穿孔。
5.阑尾切除线应距根部结扎线0.5cm,残端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可能形成残腔脓肿;过短可因盲肠内张力牵引,使结扎线松脱,漏出粪液,造成腹腔内感染。也有人主张残端不结扎,只作荷包缝合加8字缝合,以免残端肢肿,又无结扎松脱的危险。
6.阑尾残端用石炭酸消*时,勿涂到浆膜,以免灼伤浆膜,增加术后粘连。
7.阑尾根部结扎线不宜扎得过松或过紧,过松容易滑脱,过紧则可将阑尾扎断,此两种情况均可引起遗留阑尾动脉支出血。
8.荷包缝合与阑尾根部距离不宜过远或过近;过近不易埋入残端,过远可形成较大死腔,易发生残端感染或脓肿。
9.阑尾根部穿孔时,常引起盲肠肠壁炎性改变,明显水肿,不易将阑尾残端埋入荷包缝合线内。可在残端两侧盲肠壁上作间断褥式缝合3~5针,一一结扎,将残端埋入,必要时再将阑尾系膜覆盖加固。
10.对阑尾蛔虫症,应在阑尾切开前刺激阑尾壁,使蛔虫退出阑尾。如不成功,应在切开阑尾后将蛔虫推入盲肠内,再扎紧结扎线,处理残端。一般忌将蛔虫经阑尾断端取出,如免污染腹腔;更不应将蛔虫与阑尾一并结扎。
11.如阑尾位于盲肠后,腹膜外,而且术前已经明确,即可于分开腹横肌之后,小心保护腹膜囊,勿予切开,而完整地将其向内侧推开,从外侧达到腹膜后间隙阑尾所在部位,并切除阑尾。此法对已穿孔的腹膜外阑尾炎更加重要,可使腹腔免受污染。腹膜外间隙要彻底引流。如切开腹膜后才发现阑尾位于腹膜外并已穿孔,此时仍可把腹膜缝合,然后按所述方法处理。
12.术中如发现阑尾病变与体征不符时,应仔细检查盲肠、回肠、输卵管、卵巢、回肠系膜淋巴结及腹腔液体,必要时扩大切口,以求确诊后正确处理。
术后
术后处理
1.单纯性阑尾炎无特殊处理。
2.若炎症较重或有穿孔坏疽,应禁食,半卧位,给予抗生素、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临床经验
阑尾炎临床常见,但不要认为是“小手术”而大意,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手术中严格按照正规手术规程操作,耐心、细致、不急不躁地去做好每一个步骤,才能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于资源交流学习平台,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或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所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