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蛔虫症:
2岁以上的小儿基本上可以自由活动及取食,因而多有进食不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水果冲洗不够甚至不洗,因而2岁以上的小儿应常规每年至少驱虫一次。该症表现为平时虽吃饭正常但仍很消瘦。当环境改变或小儿发烧、腹泻、饥饿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时突然腹痛,孩子哭叫打滚、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腹痛以肚脐周围为重。常伴有呕吐,甚至可吐出蛔虫。有时能自行缓解,腹痛消失,小儿显得疲惫。完全恢复后照常玩耍。每次疼痛发作数分钟,这种疼痛可能不是每天发作,也可每天发作数次。给适当的驱虫药物如肠虫清等,按说明服药。当出现便秘或不排便、腹胀、腹部摸到条索状包块时,可能发生了蛔虫性肠梗阻,医院进行治疗。
2.急性阑尾炎
小儿各年龄均可以得此病,而且比较常见。起病较急,腹痛以右下腹为重,用手按小儿右下腹时会加剧孩子的哭闹,常伴有恶心及呕吐,然后出现发烧,体温可升高达39℃左右。因小儿阑尾炎的发展较快,时间稍长有阑尾穿孔造成化脓性腹膜炎的可能,而危及小儿生命,医院及时治疗。
3.肠套叠:
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其病变所在为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到邻近的一部分肠腔内,所以腹痛时可以在腹部触到一固定性包块,压痛明显,腹痛发作后不久就会呕吐,尤以在发病后2-12小时出现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有时呈深红色血水样大便。患儿有时临床仅表现为哭闹不安,如能早期发现,医院进行治疗。
4.嵌顿疝:
小儿疝气以脐疝和腹股沟疝为多见。脐疝发生嵌顿的机会很少,多数由于腹股沟疝发生嵌顿造成了腹痛。这样的小儿在发病前都有可复性疝气存在,即在患儿站立或用力排便时腹股沟内侧出现一包块,或仅表现为一侧阴囊增大,平卧时消失,即使不消失还可用手慢慢回纳。一旦不能回纳,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腹胀和呕吐,包块表面皮肤肿胀、发热,压痛明显,则可能是发生了嵌顿疝,医院治疗。
5.肠痉挛: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为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其发生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受凉、暴食、大量冷食、婴儿喂乳过多等等。本病属于单纯的功能性变化,为非器质性病损,故预后较好,多数可自愈。表现为健康小儿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每次发作数分钟至十分钟,时痛时止,反复发作,腹痛可轻可重,严重的持久哭叫、翻滚,肚子稍硬,间歇时全腹柔软,可伴有呕吐,吐后精神尚好。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6.细菌性痢疾:
本病以夏秋两季多发。常起病急骤,多有进食不洁食物史,先有发烧达39℃甚至更高,大便次数增多,常伴血性鼻涕样物质,腹泻前常阵发性腹痛,肠鸣音活跃,医院治疗为宜。
7.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都伴有周身的症状。首先表现为皮肤出血点,面积大小不等,表面紫红色,压之不退色,多分布于四肢和臀部,以踝、膝关节处明显。在此基础上出现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以脐周或下腹部明显,有压痛但肚子软。可伴有腹泻及轻重不等的便血,大便为黑色或红色。它是由于肠管内壁出血、水肿造成的。有的小儿还可伴有关节肿痛,甚至血尿等情况。患儿一旦出现此症,医院诊治。
8.生长痛:
一般只听说骨骼会有生长痛,其实胃肠道也会有生长痛,于4~8岁儿童多见,腹痛可反复发作,发生在夜间睡觉前或入睡以后,饥饿时也易出现腹痛,部位主要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腹痛为痉挛性,持续5~15分钟,在腹痛间歇期则表现正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9.荨麻疹:部分小儿患荨麻疹时会伴发腹痛。
10.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
有相当部分的小儿感冒表现为上吐下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也是肠痉挛。
11.小儿腹痛要警惕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原因是肠系膜淋巴结炎较常见,且具有反复性。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多见于七岁以下的儿童,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脐部和右下腹疼痛,起病急,压痛不固定,甚至可以触诊到肿大的淋巴结。发病过程的特点是先发热后腹痛,而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
按疼痛部位分类:●上腹正中痛:多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胸膜炎、大叶性肺炎、胆道蛔虫症等。●右上腹痛:多为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肠蛔虫症、胆道蛔虫症。●左上腹痛:多为脾脏创伤等。●脐周围痛:多为肠蛔虫症、肠痉挛、急慢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等。●右下腹痛:多为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等。●左下腹痛:多为痢疾、粪便堵塞、乙状结肠扭转等。●脐部痛:多为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等。另外,小儿感冒时也常出现腹痛,这是小儿感冒的一个特点。其腹痛往往在早期出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