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5岁的小娟,大学毕业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年轻的夫妻俩看着每天变大的肚子心里充满了期待。在第6个月常规产检时,医生发现胎儿有双侧肾积水,建议定期观察。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发现肾积水缓慢增加。孩子出生后,发现孩子肚子胀、吐奶,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为后尿道瓣膜,并且已经出现尿*症的症状。当地医生建议家长前往福建医科医院就诊。
林芃博士在接诊过程中发现,患儿患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双侧重度肾积水,后尿道瓣膜,电解质紊乱等危急情况。经治疗,病情逐渐稳定,但必须每天插着尿管,无法自行排尿,情况仍不稳定。林芃博士遂决定为孩子进行手术治疗。
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为孩子进行了经尿道镜下后尿道瓣膜切开术。术中,林博士运用超细的8号新生儿专用尿道镜,手术过程仅20分钟。术后孩子尿线明显变粗,3天后拔除了尿管,可以自主排尿。目前孩子已顺利出院,后期定期复查即可。
在治疗过程中,年轻的父母一直有疑问:“产检不是说肾积水吗?怎么跟尿道有关系呢?积水也没有很厉害,为什么会出现肾衰呢?到底什么是后尿道瓣膜呢?”
接下来,我们为您普及后尿道瓣膜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后尿道瓣膜?
后尿道瓣膜是由于后尿道粘膜皱襞发育异常,形成一层隔膜状结构,突入尿道腔内,使尿流排出障碍的疾病。在胚胎形成早期出现,可引起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异常及功能损害。常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若未经有效治疗,会继发膀胱、输尿管、肾脏的病变,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尿*症。
后尿道瓣膜有什么表现呢?
患儿的年龄和梗阻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梗阻越严重的患儿越早出现症状。新生儿可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吐奶,排尿时尿线无力,有的能在腹部触及输尿管肾盂积水和膀胱扩张所致的腹部包块。合并肺发育不良的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等。大龄儿童多因排尿困难及泌尿系感染就诊,可表现为尿线细、排尿费力、尿失禁、夜间尿床等。
做哪些检查可以诊断呢?
产前超声检查可于胎儿期后尿道瓣膜的检出,典型的孩子可以看到“钥匙孔征”。由于常不典型,仍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需在出生后积极复查确诊。
“钥匙孔征”
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是诊断后尿道瓣膜重要的检查方法,其可以确定膀胱、膀胱经和尿道的解剖形态和大致功能。排泄性膀胱尿流造影中可见后尿道扩张
如何治疗后尿道瓣膜?
经尿道瓣膜切除术是治疗后尿道瓣膜的首选方法。其优点是手术中解剖结构清楚,可最大程度避免损伤尿道及精阜,而且可观察瓣膜形态及梗阻程度,对瓣膜进行准确地电切。我院引进超细尿道镜,适用于新生儿的尿道瓣膜切除,在新生儿期及时进行手术干预,解除尿道梗阻,避免对泌尿系统继续损害。超细尿道镜不仅对尿道、膀胱等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而且手术简单快速,术后恢复快。
是不是做了尿道瓣膜切开
孩子就能恢复正常呢?
后尿道瓣膜患儿出现的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肾功能损害等病变,在解除尿路梗阻后部分孩子能恢复,尤其是年龄大的孩子,膀胱及肾脏损害较轻的患儿。但仍有部分患儿在切除瓣膜后,泌尿系统的病变仍持续存在,甚至进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这是可能与膀胱功能异常及肾脏发育不良有关。因此,在切开瓣膜后不能认为孩子已经治愈了,仍需要密切随访,定期复查,在排除存在后尿道瓣膜残留的情况后,必要时予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等检查评估膀胱功能和指导治疗。
复查应该做什么检查呢?
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在复查中,我们要注意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监测血压,查血常规,看贫血情况。查尿常规,警惕尿路感染。生化,泌尿系彩超,核磁共振,核素检查等评估肾脏形态及功能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再次造影,看看尿路通畅情况。
平时饮食中,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多饮水,规律服药,预防尿路感染。
随着人们对后尿道瓣膜认识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等到了有效治疗,相信未来该疾病能被人类完全治愈。
泌尿外科简介
医院泌尿外科以主任医师林芃博士为核心,同时配备最专业的护理团队及盆底功能实验室。年门诊量人次,年手术量近台,已常规开展腹腔镜下的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肾积水,腹腔镜下重复肾、前列腺囊切除术、隐睾、输尿管及肾结石、气膀胱输尿管再植等手术;内镜技术如经膀胱镜后尿道瓣膜电切、输尿管囊肿电灼等,在小儿尿道下裂、隐匿性阴茎、两性畸形等小儿尿道及阴茎畸形的矫治中富有特色。同时在大小便失禁方面拥有最先进的盆底功能实验室。
联系-
图/文泌尿外科魏剑圣
更多资讯,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