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为了防止疫情在基层医疗机构传播,纷纷关停了基层医医院的普通门诊。这些与老百姓日常诊疗需求密切相关的医疗机构停诊后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老百姓们都能顾全大局,患了小病能忍则忍,或者自己买药吃对付一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因为耽误治疗小病拖成了大病的现象。
好在随着疫情的控制,国家对居民日常诊疗需求加以重视,要求各地逐步结合防控工作恢复诊疗工作。于是一些地方准许基医院普通门诊开诊。但是一些地方对基层医疗机构开诊提出了严格要求,除了必须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就诊患者实名登记制度,所有就诊患者(包括陪同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这些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工作外,还要求一律不准接诊或者拒诊具有发热或有上呼吸道症状患者;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一律不准输液。
这些要求看起来是为了防控需要,实际上对老百姓就诊仍然带来较大的麻烦,也对当前正规的医疗机构带来较大的影响。
1.常见病发热患者的麻烦
发热作为一种症状,实际上很多疾病都会出现,如果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不准接诊任何具有发热症状的患者,自然会给一些与新冠肺炎毫无关系的患者带来不小的麻烦。
某高中生小张扁桃体炎经常犯,以前只要出现咽痛发烧症状立即到家门口的诊所开药吃,严重时候输液最多两三天就能痊愈。但是这次又是明显扁桃体感染,诊所医生没医院发热门诊,经过一番检查(化验血、CT等),还是考虑扁桃体炎,输液5天后才好转,花费叫平常翻了几倍不说,医院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实际上临床常见出现发热症状的疾病很多,如果病因明确与新冠肺炎没有关系应该准许治疗。当然医疗机构自身要做好相关调查登记工作,做好防控工作。
2.输液与新冠肺炎的关系
对于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一律不准输液,这个实在找不出与新冠肺炎的密切关系。大概是前期发现一些导致新冠肺炎误诊和延误治疗的基层医疗机构都给发热患者输液了。少数基层医疗机构确实把输液当成最佳的医疗手段,大小病来了就输液自然是不妥的,如果输液患者密集,其中有新冠肺炎患者或者隐性感染者确实有风险。但是现在既然不准接诊发热和有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那么能接诊的患者基本上与新冠肺炎没有关系了。而实际上输液本身并不能导致新冠肺炎发生,所以硬是把输液和新冠肺炎扯上关系理由不充分。
比如王女士因为饮食不慎导致急性胃炎,出现胃痛、进食即吐。服抑制胃酸和止吐药无效,到后来有脱水症状了,找当地乡村医生输液,但是鉴于禁令乡村医生不敢输液,王医院输液,给予奥美拉唑和电解质、能量输液才逐渐好转。其实一些疾病确实需要输液,但是不准输液自然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3.让听话的老实人吃亏
对于上级的要求,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会遵守的。因为管理部门会经常来督查这些合法的医疗机构。但是在现实中恰恰出现“让听话的人吃亏”的现象,合法的医疗机构在循规蹈矩遭受损失的时候,一些胆子大的或者“黑诊所”反而为所欲为。
某地卫生监督部门在督查疫情期间的基层医疗机构时候就发现,大多数医疗机构都严格执行了不输液的禁令,但是也有个别诊所或者村卫生室给一些确实明显不是新冠肺炎患者输液,这些医疗机构负责人说,患者强烈要求输液,自己也认为该病没有危险才会满足患者需要。
而让一些遵纪守法的医疗机构觉得无奈的是黑诊所在这个时候却能大显身手。
周医生诊所这天来了一位输尿管结石疼痛的患者(患者带着B超检查报告)。患者是附近居民,腹痛服药无效,他希望周医生为他输液。虽然病因和诊断都很明确,但是周医生所在地区禁止输液,周医生医院输液。隔两天周医生遇到患者家属,医院没有,患者家属说后来去了另一家诊所输液了,说起那家诊所周医生知道,是一家无证黑诊所。正规诊所守规矩输液而黑诊所却可以肆意妄为,这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以上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对开诊后的各种要求也具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比如同一地方医疗机构禁止看发热病人,但是药房却可以随便买到退烧药等药物,只是要求登记一下。简单禁止输液也是没有考虑居民就诊需求。有的县总的只有几个确诊病例,但是可能让全县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居民受到影响,有的地方已经半个多月甚至快一个月没有疫情发生,但是这些过于严厉的措施还是不改。
笔者认为,各地方制定措施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疫情状况和居民诊疗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如果说疫情严重时候采取非常措施都能理解,但是疫情基本上近了尾声就需要因时而变。实际上医疗机构有序恢复正常诊疗秩序是社会秩序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释放出积极的信号,给老百姓正常生产生活传递更多信心。
来源:基层卫生健康作者:刘立红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