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冷医院
小儿“肠套叠”很常见,可成年人的“肠套叠”你会有考虑么?前几日急诊来一外科男性病人,年龄29Y,外科大夫经检查后拟诊为“阑尾炎”,并行超声探查之,后简单询问病史,患者一年前因“阑尾炎”入院未予手术,行保守治疗,时有右下腹痛,3天前无明原因及诱因出现弥漫性腹痛,右下腹为剧,腹胀,无腰背部放射,感轻度恶心。病人神志清楚,饮食、休息欠佳,近一年来反复腹泻,便时里急后重,不成形,近三天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简单询问病史后,开始超声检查,开始耐心检查,扫查阑尾炎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扫查,可以先用小器官探头深层扫查,再配以腹部探头行浅表扫查,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阑尾炎极为相似,比如输尿管结石,女性异位妊娠等。按顺序右肾-升结肠-回盲部--盲肠-阑尾,双肾未见积水,输尿管未见扩张,排除输尿管结石,其他未见异常。结合多角度扫查,痛点定位等很快发现阑尾,测管壁厚约0.3cm,管腔直径月7mm,符合阑尾炎超声征象(见附件图1)就在离阑尾不远的地方,还真的发现了新大陆,超声探测及混合型肿块,按压疼痛,横切面显示中央为高回声圆形中心,周边为环状低回声包绕,典型“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呈多层平行的高低相见的回声带,呈“套筒征”(见附件图2)。至此,检查结束。因成人肠套叠较为少见,后联系外科同事,行CT检查,其CT及结肠气钡造影提示回盲部小肠套,血常规回复:白细胞数12.3x10·9/L,中性多形核细胞数76%,CEA等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第二天手术亦证实肠套叠(回盲瓣端套入结肠)、及阑尾炎诊断。
病历分析:肠套叠的病因可分为5类。
1.原发性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发生率约10%~15%。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2.肿瘤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
3.创伤与手术
4.其他原因肠道炎症引起肠蠕动紊乱,主要有局限性回肠炎、非特异性回盲部溃疡、急性回盲瓣炎、急慢性阑尾炎等。肠套叠大多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内,按套入肠的顶端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分为5型:
①小肠型,多为小肠顺行套入小肠;
②回盲型,从回盲瓣端起套入结肠;
③回结型,末端回肠套入结肠;
④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
⑤空肠胃套叠,是一种逆行性套叠,指胃手术后发生的空肠逆行套入胃腔内。回盲型肠套叠发病率最高。促发肠套叠有两个基本条件:局部器质性诱因和肠蠕动反常。其发病机制大多认为是由于肠蠕动失去其正常的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近端则有剧烈的蠕动,逐步将痉挛段推入远端肠腔内。同样机制,当肠壁存在有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时,蠕动波将肿瘤及病变肠管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而引起肠套叠。该患者青年男性,CEA等肿瘤标志物未见明确异常,术中未发现肿瘤浸润,结合慢性腹泻一年,阑尾炎手术保守治疗后,考虑为慢性肠炎、阑尾炎刺激,导致肠蠕动紊乱,致回盲瓣端起套入结肠。第一次遇上阑尾炎合并成人肠套叠,并无过多的经验可谈,超声扫查,尤其是急腹症的检查,必须仔细,多询问一下病史,多和兄弟科室交流,充分结合临床,并以此告诫自己及各位超声同行,发生率低并不代表不会发生,谨慎操作。参考:郭明,欧盛剑.成人肠套叠23例误诊原因分析广州医科大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年6月第12卷第3期P
杜冷丁赞赏归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