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病理学第十七章第一节感染性疾病概述
TUhjnbcbe - 2020/10/19 0:24:00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方式侵入,引起人体发生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感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在体内的播散

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病*和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此外,在人体某些部位,如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皮肤等,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群体寄居,称为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组与宿主和谐共处,保持机体内微环境稳定,阻止病原体的侵入。一旦机体正常防御机制受损,上述微生物组则会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传播是个复杂的过程,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状态。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步是突破机体的天然防御屏障,即皮肤或黏膜上皮,进而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和神经在宿主体内播散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最终病原微生物从宿主体内释出并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消化道(粪-口途径)、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和虫媒途径在宿主间播散。

(一)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

1.经皮肤入侵

正常的皮肤角化上皮作为宿主的第一道天然防御屏障,可抵御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皮肤可经多种途径导致屏障破坏:①经破损的皮肤侵入;②医院内留置静脉导管及静脉注射等所致的感染;③虱、蚤、蚊、螨等昆虫叮咬;④动物咬伤引起厌氧菌或狂犬病*感染;⑤血吸虫的幼虫通过释放酶溶解皮肤表面的黏附蛋白所致感染。

2.经消化道入侵

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进入体内,因此常造成腹泻的大范围流行。

3.经呼吸道入侵

4.经泌尿生殖道入侵

①尿路梗阻和输尿管反流是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因女性尿道短(约5cm)远远短于男性尿道(约20cm),因此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几率比男性者高10倍以上。②抗生素等破坏女性阴道的酸性微环境可致阴道念珠菌病。③子宫颈被覆鳞状上皮的破坏为人类乳头瘤病*的感染提供机会,是子宫颈鳞癌的重要发病因素。

5.母婴垂直传播

①感染的母亲经胎盘传染给胎儿;②孕妇在生产过程中将病原体传染给婴儿;③巨细胞病*、人类免疫缺陷病*、乙型肝炎病*等可通过哺乳传染给婴儿。

(二)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播散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一部分在入侵部位驻扎,另部分则通过分泌溶解酶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或经淋巴道、血道及神经向远隔部位播散。血道播散是病原微生物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播散方式。

二、宿主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感染性疾病的结局和转归取决于入侵病原微生物的*力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矛盾斗争。一方面,机体通过免疫防御机制清除病原;另一方面,免疫反应可能加重甚至成为组织损伤的决定性因素。正常机体具有稳固的防御系统以抵御外源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然而在自然、生物及社会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下,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力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逸

病原微生物首先需突破宿主的组织屏障,继而逃逸机体固有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监视,方可在宿主体内增殖和播散而致病。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

(二)免疫反应所致的组织损伤

在宿主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造成的免疫性损伤是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肉芽肿性炎症,其一方面通过免疫反应限制和杀灭病原菌,另一方面则诱发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干酪样坏死。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体可通过以下机制感染和破坏组织:①通过接触或进入细胞直接引起感染细胞死亡,或改变细胞代谢和增殖能力,并可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②通过释放*素杀伤细胞,释放酶降解组织成分,或损伤血管引起缺血性坏死。③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虽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但也可诱发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

四、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从病理学角度讲,感染性疾病的本质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症,大致可概括为如下病理类型:①化脓性炎;②肉芽肿性炎;③以细胞增殖为主的炎症,见于某些病*感染;④组织坏死;⑤慢性炎症及瘢痕形成,是绝大多数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最终结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理学第十七章第一节感染性疾病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