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生活方式改变,急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特别是由肾脏病所引发的终末期肾衰不仅病死率高,而且长期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已构成世界各国医保沉重的负担。其中,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据统计,慢性肾脏病患者占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意味着每10个人就有1个慢性肾脏病患者。根据流行学资料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10.8%,且致残致死率高,而知晓率只有12.5%,被称为威胁我们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近日,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刘必成教授团队在肾脏病领域TOP期刊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JASN在线发表了题为Kim-1TargetedExtracellularVesicles:ANewTherapeuticPlatformforRNAitoTreatAKI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创新筛选了与Kim-1具有高度亲和力的靶向多肽LTH,它可以特异性地将红细胞外囊泡引导至损伤肾脏和Kim-1+肾小管中,并基于此开发了靶向损伤肾小管的胞外囊泡药物递送系统REVLTH。利用该系统成功地将siRNA靶向递送至肾小管,通过敲降肾小管中P65和Snai1表达,有效改善小鼠缺血再灌注和单侧输尿管梗阻引起的肾脏损伤及其向慢性肾脏病转变,在动物实验模型中实现肾脏病精准靶向分子治疗。
刘必成教授团队近年来围绕肾脏炎症和纤维化核心机制,在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下,另辟蹊径,利用细胞自身释放的小囊泡,进行工程化修饰,使其成为能够识别肾脏病变部位的“生物导弹”,将小核酸药物靶向送达肾脏病变部位,定点改造病变细胞或清除病变,从而实现肾脏病精准治疗。该项研究的成功为实现肾脏病精准分子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文章首次报道了靶向肾损伤分子-1(Kim-1)的红细胞源细胞外囊泡可作为siRNA的新型递送载体用于治疗急性肾损伤(AKI)及其向慢性肾脏病进展。文章发表后,当期即被NatureReviewsNephrology作为研究精华(ResearchHighlights)进行推荐。近日,GoogleNews和Yahoo、FOX40、FOX28、DigitalJournal、Benzinga、Quertle、Streetinsider等国外多家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认为这是肾脏病治疗领域具有巨大转化前景的创新疗法。
延伸阅读:
刘必成,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从事肾脏病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35年,是国内外著名的肾脏纤维化研究专家,对慢性肾脏病进展机制及诊治、糖尿病肾病及透析心血管并发症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组长期研究方向为肾脏炎症、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血液透析并发症研究。目前研究主要聚焦细胞外囊泡在肾脏损伤中的作用及作为治疗载体的研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机制及透析心血管并发症研究。曾获江苏省突出医学成就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素材来源: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