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连2天的沉闷之后,连绵不断的大雨覆盖了整个京城。降雨本来应该给这个灰头土脸的城市洗个干净,给人们久违的清爽。
然而,扎根于北京的人却一个个都成了“北漂儿”,整个朋友圈都在水里挣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北京又淹了。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一个奇怪的通病:缺水,又怕下大雨。
据统计,在至这三年间,我国变身水上乐园的城市分别达、和个,全国超过1/3的城市都被淹过,累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是天文数字。
抛开全球气候比暖,厄尔尼诺现象等大环境不谈,只从我们的基础设施去发问,我们城市的输尿管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要憋着?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得从“输尿管”的粗细说起,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下水管的位置都布局在地下5米左右,管的直径也在1米以内,相比日本,这是个很差的参数,日本的下水管动不动就几米粗,深埋地下几十米。
这种布局,多少也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建国初期我国排水经验落后,老大哥苏联看不下去了,当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工业技术都是苏联提供的,排水系统也不例外。
苏联有着绝对的技术优势,本着共产主义的共同信念,中国也没多想,就欣然接受了苏联工程师的规划。
在老大哥的指示下,中国布局了地下管网式的水道,这种设计的特点是足够密集,见效快,成本低,缺点是水管细,排量小。
前苏联的大部分国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位于高寒地带,每年的平均降水量也就毫升左右,但我国国情有别啊,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都在毫米以上。
再赶上梅雨季节,局部地区的大到暴雨也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细小的管网就捉襟见肘了,老大哥的方案在我国严重水土不服。
另外,我国地势复杂,不同的地段对排水渠道的设计有不同需求,需要高效的管理模式;而政府的用地规划十分混乱,下水道的不同分段归不同单位管,报批施工都各自为政。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慢慢改造下水道,国家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有一个叫“重现期”的概念,比如重现期2年,就代表能防2年一遇的大雨天气。
这个重现期一般都有一个区间,大概在0.6-3年,有关部门很多都是按着最低标准来建设管道的,比国外大都市的标准差了好几倍(纽约的排水重现期为10年,东京和巴黎是5年)。
而且,我国的城市大部分没有专门的雨水管道,采用了雨污合流制,排量还会受到生活污水的分流。
城市水污染,也和地下水道无不关系。比如北京城内的小江小河,大多是死水一滩,要么浮着一层绿藻,要么臭气熏天,连护城河的水都是重度污染。
国外的先进案例
日本
国际上有不少经典的排水设计,以东京为例,城市周围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可以排除整个东京的暴雨洪涝威胁。
位于春日部市的地面50米之下,有一个“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道系统,全长6.3公里,耗时15年建成,花费了20亿美元。
水道连接了5座巨大蓄水井,蓄水池长米、宽78米,恢弘如宫殿。年,东家遭遇两个台风,这套系统调节了万立方米的洪水量。
这个水道不仅仅是大而已,它还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全程计算机控制,
当水满时,4台马力的航空发动机改装的涡轮机,能将水持续排入江户川,输流出海。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对污水排放做了严格要求,比如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
为了让工作对下水道建立更深刻的印象,政府还组建了下水道的参观活动,设计并使用了款井盖。
巴黎
《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巴黎的粪沟是所有阴沟中最富的,所以在法国,每年抛弃的五亿中估计巴黎损失二千五百万还是一个低于实际的数字。这二千五百万如用在救济和享受方面,可以使巴黎更加繁华,但这个城市却把它花在下水道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巴黎最大的挥霍,它奇妙的节日,波戎区的狂欢,它的盛宴,它的挥金如土,它的豪华,它的奢侈,它的华丽,就是它的阴渠。”
巴黎多雨,却从未因雨水而发生交通堵塞,它的下水道历经了一百多年的传承和完善,总长达公里,却仅有名工作人员维护管道的正常运行。
整个系统有三大特点:
它借助了天然地势,吻合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时的自然落差,靠河水的流动把城市污水带走。它在排放生活污水的同时,也兼顾了雨水收集处理。打造了“开放的步入系统”,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与日本一样,巴黎对下水道也做了文化宣传,甚至打造了一个博物馆,从年开始,游客就已经能够坐观光车参观下水道,他们潜入地下,近距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肠肚。
伦敦
伦敦的下水道也很有历史,曾经的泰晤士河臭气熏天,还引发了全市的霍乱。
年前,伦敦进行了一项浩大的工程,让伦敦的城市污水被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并全部排入大海。
当然,年前的设计还不够完美,年,人们在白教堂路下面的下水道里发现了一坨巨大“脂肪山”,它大概有米多长,26吨重。
水利局花了4个周才清理干净,把这些废物炼成了1万升的生物柴油,可为伦敦的辆双层巴士提供一整天的运行燃料。
年后,英国水务局又增强了5个污水站的清污能力,建立了两个超大型的单独污水管道,直接导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这些工程预计在年完成,届时的地下管道系统会进一步完善。
在文化上,伦敦开放了部分管道,让电影制片人前来取景,比如诺兰蝙蝠侠的终章《黑暗骑士崛起》中的反派老巢,就取景自伦敦下水道。
反观中国,政府一直更倾向于“可见”的公共项目,比如污水处理厂。但到了不可见的下水道系统,政府就没那么大动力去做了。
近十年来,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2%提高到了90%(年),但是人均的污水管道只有1.57米,远低于德国的6.13米和美国的6.78米。
数字背后的结果就是,污水厂的水排不出去,治污还没处理好,先把水管堵了。
德国
在德国,哪怕大雨磅礴,你也很少能看到路面的积水。
为了实现完善的排水能力,德国从地面做起,80%的地段都使用了透水路面。
比如在人行道、步行街、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使用透水性地砖,让雨水有很好的渗透率。
而在受压较大的停车场,选用了有孔的混凝土砖;居民区、广场、公园则使用实心砖,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的沟壑。
这种“表面工作”,既解决了积水问题,还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让雨水可以渗入土地,补充地下水源。地表的孔隙多,利于植物生长,也能减少扬尘污染。
往“深”里说,德国使用了“地下廊道式”的排水设施,管道也是很宽,同时做深埋处理。
德国把青岛作为殖民地那会,就修建了“地下廊道式“的系统,也正因此,让青岛的排水系统处于全国优秀水平。
在德国加大城市透水率的同时,中国城市的不透水地表面积,却以每年6.5%的速度增长。这个过程中,由于城市化的开发,还附带着湖泊的干涸和湿地的减少,大大破坏了天然的排水系统。
龙应台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验证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如果撑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窝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一个功能完善的都市,其地下的建设,应当和地面的一样宏大而精细,才能做到“表里如一”。
也许在灯光璀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我们应当去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如何从“人”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去规划一座城市?
如果暴雨能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和认清这个问题,那么让暴雨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