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风防身,实用至上,龟速更新,只待知音。
大家好,
街头打斗,通过攻击要害快速终结对手,是和擂台比赛的一大区别。
所以,今天我们聊一聊人体要害。
眼睛
眼睛是人体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实战中对于眼部的攻击方式,主要呈现为两种:拳和指。
先说拳,
拳头击打的力道很难直接作用在眼球上,如果只是一击,一般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比较常见的就是被打者双眼发黑,脑袋发懵。
再说指,
指的攻击方法相对多样,可以张开五根手指,用指尖攻击。
也可以闭合手指进行攻击。
如果第一击没有命中,可以通过手指上下左右的滑动,捕捉眼睛的位置。(CQC常见科目)
近身时,可以通过手指对眼球的持续按压,或暴力挤压,使目标丧失视觉。
所以在近距离下,不要做出抓扯衣领、掐脖子等无意义行为,要知道敌人可以轻松攻击到你的眼睛。
由于指尖的面积远远小于拳面面积,所以刺中眼睛时,产生的压强会更大。同时,伸长的手指比拳头的攻击距离平均多出5-10公分,速度也更快。
所以战斗开始前,要做简单的测量,不要傻乎乎的冲进危险距离,尤其是那种二话不说,仰着一张大脸就往上贴的,眼睛很容易受到迎击。
眼睛被刺中,严重时会造成眼球玻璃体,视网膜等部位受损,导致失明或永久性视力下降。
其实在生死搏斗中,伤及眼睛的情况,大多是发生在缠斗模式下,特别是地面缠斗。
当战斗从站立转入地面,则预示着进入到了高危时刻(这和MMA比赛完全不同),因为在地面缠斗中对于眼睛的攻击更为便捷。
我们以正四方体位为例,
一般来说,下位方为了避免挨打,往往会拉近双方距离,封闭打击空间。
在现代MMA课程里,上位方至少有5种以上的方法,可以恢复到打击位置,给对手继续制造麻烦。
但是在传统日柔的步兵课程里,教官会要求上位士兵直接挖掉下位敌人的眼睛。
再比如,
当上位方尝试击打的时候,下位方可以同侧提膝阻挡,进而转化为橡皮式、或蜘蛛式防守等等。
但如果下位方是个肮脏的下流货,那么完全可以省掉这些繁文缛节,在遭受实际打击的前一秒,先一步把左手塞进对方的眼睛。
所以还是那句话,街斗尽量不要卷入地面。
侧脑
侧脑,即人体头部两侧太阳穴。
此处头骨最为脆弱,遭受重击,严重时可导致骨骼碎裂,脑部受损危及生命。
打击位置不一定要非常精准,只要命中太阳穴附近,就会出现眩晕,昏迷等现象。实战中,多以平勾拳或摆拳完成。
当然还有偷袭,
侧面偷袭,
背面偷袭,
除了拳击,还有高扫上头。
回旋踢上头。
这里要提一句,
街头打斗,考虑到参战人员数量的不确定性、和武器风险等因素,不建议尝试高腿上头这一类动作,一旦失败很可能陷入困境。
后脑
后脑,俗称“活命中枢”,人体最为重要的部位。
后脑遭受攻击,会导致呼吸困难,短暂丧失听觉、视觉,身体失去重心。如果打击力道强劲,人员会休克,昏厥,严重者脑死亡,致死率较高。
站立时,后脑位于头部后侧,很难实现有效击打。所以很多爱好者喜欢套用泰式砸肘,模拟攻击后脑。
无论是单肘砸击还是双肘砸击,要求双方拉近距离,一方弯腰,将头部埋于另一方胸部以下位置,攻击方再利用肘尖垂直砸击。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在现实中,扑击你的人抓把位置会比较低,贴身后重心迅速前移,此时如果身后没有依托,瞬间会被扑倒。如果不想被扑倒,抢把做防摔,那么也就腾不出手来实施砸击。
说白了,没有人会傻傻的冲过去,然后突然停住,弯着腰撅着腚,让你一下一下的砸。
(扫盲累死......)
所以,真正对于后脑的伤害,大多还是来自于拳。
比如地面缠斗中,一方拿到骑背体位,就可以直接暴击下位人员的后脑。
从这一点上看,MMA比赛就文明很多。由于禁止了后脑的击打,下位选手只要保护好侧脑和两腮,就可以等待裁判介入,运动员不会遭受太严重的伤害。
或者体力耗尽的时候,丢给对手一个SUB,反正大势已去,少来几次脑震荡,减少伤病时间才能尽快排期新的比赛。
但如果是街斗,缠斗中找个机会,对着后脑或颈椎来几下重击,就可以直接结束战斗,简单粗暴。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被敌人拿到骑背体位,下位一方会丢失视野,你无法了解对手下一步是降服你?击打你?还是用刀刺你。
考虑到我们走进笼子里的概率不是很高,所以就算我们抱头暂时护住了后脑,也依然是处于高危模式下。一旦局面陷入不利,大家记住一句话:宁可让他骑胸,也绝不能骑背!(打我可以,请打我的脸!)
下巴
下巴,即人体下颌骨。
下颌骨与后脑通过颈部为支点成杠杆状连接,遭受重击时,力量会传导至后颈部的脊髓,并继续输送到脑部,破坏脑部供血及神经系统。
因此攻击正面下巴或两腮,被袭者会出现眩晕,昏迷,休克等症状,也就是常说的“KO”。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比赛中对于下巴的打击手段多种多样。
由于该部位传导神经敏感,别说是专业比赛,即使是一记普通的耳光,一旦精准命中,也可以形成有效杀伤。
还有著名的抽耳光大赛,
生活中,两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互殴,经常是以一方命中另一方的下巴而宣告结束。
当然,更多的是在危险距离下酝酿情绪,直到某一方突然发动攻击。
对于菜鸟而言,最先打破僵局的一方会占据主动,毕竟击打固定目标是比较容易的。
即使第一击没有KO,目标也会瞬间失去平衡。
而且可以为接下来的持续攻击搭建输出通道,发懵的头脑会让对手无法做出有效防御,直至被终结。
脖颈
正面脖颈遭到重击,会出现几十秒至几分钟的气管粘连,导致人员昏迷,严重时窒息死亡。
虽然比赛中严格禁止选手击打脖颈,但有时候很难界定。
目前明确被规则允许的,就是运用相关绞技阻隔颈动脉供血,迫使对手放弃比赛、或因脑部缺血而失去意识。
常见的,RNC(裸绞)、GC(颈前绞/断头台)、TC(三角绞)等等......
绞技相对繁琐,需要把控时机,和一定的技术部署时间,因此终结效率弱于击打。
还是那句话,对于街斗而言,考虑到武器和人员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建议与单个敌人在寝技上一分高下
这里还要提一句,脖颈后方,也就是后脖颈,上连头颅,下接脊椎,带动呼吸中枢延髓与脊神经。遭受重击后,会对脊神经形成损害,严重时可导致人员瘫痪。
对后脖颈实施暴力旋转,会对延髓形成压迫,造成呼吸麻痹,人员立即死亡。
肋骨
肋骨遭受重击,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力道较大时,会导致变形或骨折,有几率刺破胸膜,对肝、脾、肺、心脏等内脏器官造成损害。
实战中攻击肋骨,最常见的就是内围距离下的固颈膝击。
一般来说,双方很难长时间停留在内围,通常只是一个瞬间。所以此距离也是实战中相对危险的一个距离。
固颈膝击属于“控制+击打”的复合型技术,各个器官的联动可以产出较大杀伤力。
除此之外,攻击肋骨的手段,还有肘击,下勾拳等。当然,都要在内围距离下完成。
肝脏肾脏
肝脏主要对糖份、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激素进行代谢,也担负着胆汁的生成与排泄,解毒和免疫的工作。
肝脏被重击,会破坏其周围自主神经系统,挤压横隔膜,导致血压迅速降低,出现呼吸困难并伴随着剧烈疼痛。(你会感觉自己要死了~)
肾脏位于腹部两侧后方。肾脏被重击,易造成肾裂伤,严重者可造成肾蒂血管断裂,肾动脉血栓,输尿管断裂等症状。人员血尿、休克、甚至死亡。(同学,你的大腰儿掉了~)
另外,除了肝脏、肾脏外,人体其它内脏器官被重击,也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反应,为了节约篇幅,这里就不逐一详解了。
总的来说,打击躯干的方法非常多。
裆部
这里主要指男性睾丸。
睾丸是人体相对脆弱的器官,对疼痛的耐受度很低。无法忍受的剧痛可以引发局部痉挛,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重击或暴力挤压,可导致睾丸破裂,威胁生命。
任何类型的搏击比赛,都会明文禁止攻击裆部,并要求选手佩戴护裆。
但是在动态搏斗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双方运动员很难从根本上避免这种违规现象。
生活中的“爆蛋”就更不用说了。
人体要害非常多,先列举这些。
至于谈到如何保护要害,文字的能力毕竟有限,只能先提供一些比较初级的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至少不会刚一开打,就被命中罩门~)
(一)保持距离
安全区里最安全,在这个距离下敌人必须要上步才能击中我们。
当然敌人不会傻傻地站在原地,我们也会通过必要的移动尽力保持这个安全距离,这需要训练。
保持安全距离是一种良好的备战习惯,对手想打破这个距离需要承担风险,我们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二)举起双手
关于这一点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反复强调,收下巴、弓背、微降重心、举双手。
尝试着在外围距离化解对方的攻击。
随时转化为屈臂防守,抵御更猛烈的进攻。
加强训练,建立肌肉记忆,你没有时间去猜对手想攻击你的什么部位,只管做好动作。
(三)环境辨识
不要着急做决定,辨识周围环境,尽快确定敌人的方位、数量、武器,不要丢失视野,对举动异常的人员保持警惕。
(四)不要卷入地面
街斗不同于擂台竞技,存在诸多未知因素,一句话:站着打。这和你BJJ拿到什么带位毫无关系。
BJJ教练传授给你的技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训练。
“以小搏大”的理论虽然很吸引人,但是在现实中,劣势位置下的人员很难和对手争夺发球权,去部署某一个降服技术。
乱拳有概率击中我们的眼睛、下巴和脖颈,经常干架的都知道,那些精妙的sweep实战中根本用不出来。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刻苦地训练着拳击、踢拳、摔跤和BJJ,但是这些文明的竞技体育项目,并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到现实街斗中。
以上四点只是一种战术思路,尽力去做可以防患于未然。
当然,如果你没有照做,或者努力的过程中失败了,那么战斗风险会增加。所以,下面要聊聊在危险领域中,应该做好哪些防范工作。
一般来说,城市街斗中伤及要害的情况分为两种:
1乱斗中无意识的命中要害。
2认真捕捉要害位置,锁定后立即实施攻击。
先说第一种,无意识命中。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打个比方:地面战中,敌人骑在你身体上,乱拳轰炸,你着急摆脱,奋力起桥没有成功,结果由“骑胸”变成“骑背”,这下好了,敌人想不打你后脑都不行了。
在激烈的打斗中,人们的攻击惯性很难被叫停,打到哪就是哪,没有时间去评估事后风险。
有些学员认为,要害攻击是一种相互行为,你能攻击我的要害,那我也能攻击你的要害,说不定还能消除劣势,反败为胜。
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拿地面缠斗来说,僵持体位下双方可以互攻(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正四方式下位戳眼),但如果是在“被骑乘”这种绝对劣势下,下位的一方很难做出有效还击。
插眼?
or掐脖子?
所谓劣势,就是我们无法得到有效的攻击空间或攻击距离,而对方坐拥一切有利条件
就像maga的要害攻击理论,认为只要开放要害攻击,就可以击败任何传统搏击项目,这显然存在片面性的。
换句话讲,我骑在你的胸口,你随便攻击我要害,我只是机械地挥拳攻击,最后赢家依然是我。
所以,一旦落入不利的位置,不要老想着什么起桥摆脱、sweep翻滚、部署降服技、要害攻击这些理论战术,先老老实实护好头部比什么都靠谱儿。
我们做1分钟的模拟实战,不断重复这个训练,让肌体逐渐适应被“暴打”的感觉。
只有挺过敌人第一轮的攻击,才有资格谈突破。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如果你很轻易就陷入了被动,又怎么可能在劣势位置下轻松摆脱?
乱拳是眼睛、下巴、脖颈的最大克星,击中哪里都够我们受的,“面子”这玩意儿最害人,赶紧扔掉一边,别受大伤,来日方长。
再说第二种,认真锁定要害,随即实施攻击。
这种情况多现于站立对攻。
打个比方:两个人打架,乱拳对轰,蒙着打中一两下,未必命中的就是要害,但是如果受体力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方的节奏突然慢下来了,那就要注意了,此时会出现“瞄准”的机会。
运动中的目标相对安全,一旦减缓运动、或停止运动,风险会迅速增加。
瞄准动态目标的要害,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行动迟缓的目标就不同了,人形沙袋,人人打得。
就像生活中的某些冲突,如果出现了抓扯衣服的局面,那么双方的速度都会慢下来,这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危险的。
比如,我打算膝击你的裆部或躯干,那就要在拼拳中,尽力抢到控制的把位,把节奏降下来,然后才能攻击。当然,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释放你的肌肉反射。
其实保护要害最科学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对手锁定它们,保持基本的运动节奏,在日常训练中,扮演弱势的一方,不断体会:外围、内围、缠抱这三种距离。
外围相对安全,保持的越久越好,如果被突进内围,可以主动尝试缠抱,挤压掉起膝和戳眼的空间,再往后就是把位的争夺和重心控制。(找个大个子玩一下~)
当然,以上都是比较常规的处理方法,也许对手和你一样精通。
所以,如果我们能先一步对敌人的要害部位施加压力,迫使敌人去做防守工作,那势必会迅速占据主动。(***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此处被***删去2万字。)
综上所述,要害保护是一种预见性行为,临时抱佛脚是不可取的。
最后再说一下武器的问题,挥击型武器如:棍棒、砍刀等,如果不能命中头部、或伤及神经,未必会很快终结目标。
但是穿刺型武器,如:匕首、三棱刺等就不同了。此物在手,不用刻意瞄准,目标全身都是要害。
所以,一旦上升到械斗,就不是保护要害的问题了,尽快脱离战场才是正路。
尾声,
本篇只是冰山一角,没看过瘾,可以浏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