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通讯员吴立志金煦
实习生邓星利李宇航
4年前,刚步入社会的浙江女孩小晴(化名)意外查出肾脏问题,短短几个月时间病情急速加重,不得不靠腹膜透析维持生命,换肾成了小晴最后的希望。煎熬等待了天后,小晴等来一名新生儿捐出珍贵肾脏,医院西院成功完成肾移植手术。
7月6日,在她体内重生的两枚肾脏已适应新环境,慢慢长大。协和肾移植专家王振迪教授表示,低体重的小儿供体肾移植难度极大,这也意味着我国器官移植不断突破供体体重的限制,将能为更多患者带来重生的机会。
据悉,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团队整体迁入西院区后成功开展的第一例新生儿双供肾移植手术,也是武汉经开区医疗机构开展的首例肾移植。
妙龄女孩遭遇肾衰竭
小晴(化名)今年26岁,家在浙江温州。4年前的一天,小晴突然剧烈头疼,她以为是感冒了,自己买药吃了几天,可头疼得依然很厉害。小晴回忆,她到家附近的小诊所看病,一量血压,竟高达毫米汞柱,医医院。
医院做了一系列的检查后,小晴不敢面对现实。检查显示,她的血肌酐值达到了,被诊断为“肾功能不全”,这代表着肾脏功能正在丧失。小晴这才想起以前总觉得浑身没力气,走路就喊累,小腿还肿,这些都很可能和肾脏问题有关。
住院期间,医生对症治疗,小晴也积极配合。遗憾的是,她的几个重要指标并没有控制住,短短几个月时间,血肌酐值直线往上飙,从最初的多到多,又很快冲破。小晴的肾功能越来越糟糕,在医生建议下,她开始腹膜透析,以此来代替肾脏工作。
煎熬天后盼来奇迹
几年来,小晴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因为腹膜透析每隔三个半小时就要进行一次,迫于无奈她只能被“困”在家。2年多来,她没有了生活和社交,人也变得自卑,出门就戴口罩、帽子,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见到陌生人就想躲。
年11月,母医院,向肾移植专家王振迪教授求助。经评估,小晴的肾脏已到终末期,要想有质量的生活,只能选择肾移植。小晴毫不犹豫同意器官配型登记。
这一等,就是漫长的天。小晴说,她每天抱着手机,生怕漏了电话。今年6月2日晚上,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为小晴匹配到了一位体重仅2.7公斤的新生儿潜在供者,王振迪教授立马医院西院区进行术前准备。
由于这次是低体重的“婴儿肾”,移植手术难度大,容不得一点闪失,王振迪教授决定自己去获取供体。6月3日深夜11时30分,他辗转飞机、高铁,顺利将两枚珍贵的肾脏带回武汉,准备连夜手术。
王振迪教授主刀手术
“婴儿肾”在体内重生
手术台上,王振迪教授一点点修剪两枚“婴儿肾”,这个过程就耗时2个小时。他介绍,这两枚“婴儿肾”长径只有5厘米,如鹌鹑蛋大小,每一步操作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修剪时,除了处理细如发丝的血管、输尿管,还要尽可能保留周围的营养组织,为日后的生长发育做准备。缝合过程也极其考验技术,如婴儿、成人的血管、输尿管吻合要求非常高,以避免术后栓塞、出血、漏尿、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
手术要求极为精细
此外,供肾尚未完成发育,移植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功能,它在过渡期内能否负荷高压血流等,都是考验。供肾在患者体内“安家”位置也很有讲究,既要避免移位,还要为今后发育留足空间,并保证血管不能“拧麻花”栓塞。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手术至6月4日清晨6时顺利结束。很快,小晴有了清亮的尿液,这说明两枚“迷你肾”开始工作,在场医护长松一口气。
“新生儿肾移植给成人,它会在体内慢慢生长,一般2-3年能长到成人肾脏大小。”王振迪教授解释,但又不能生长过快,否则可能会导致蛋白尿、血尿、出血,甚至移植肾破裂。
目前,小晴的新肾“上岗”已满月,目前复查情况不错。王振迪教授鼓励小晴,以后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只要情况稳定,还有机会生子,未来可期。
“婴儿肾”在小晴体内恢复得不错
王振迪教授介绍,我国现有注册透析病人60万人,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公民器官捐献,但供体缺口仍然很大。医院,目前多名终末期肾病患者等待移植手术。
为缓解肾源紧张,医院肾移植团队深入探索扩大供肾来源,其中在极低体重小儿供体肾脏利用方面,独创了新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后管理上积累了大量经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