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尤其是上班族经常无法“随心所欲”,导致很多时候都在“憋”,于是时间一长,就会衍生很多病症。最典型的如同“憋尿”等,长期这样“憋”下去会让器官负荷过重,增加了患癌症的风险。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行为是需要避免的,这些“憋”出来的病症怎么去预防。
生活中有哪些病是“憋”出来的呢?
一、“憋尿”会引起尿*症。现在最多人会干的事情,就是“憋尿”了。然而身体的膀胱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就如同手机的存储量到达警戒线的时候,手机会不停提醒你需要清理内存一般,膀胱也会不停发出警告,但如果你置之不理,它只好通过输尿管让尿液回流至肾脏。于是时间一长,除了膀胱部分的括约肌会变得松弛以外,还会有尿*症的风险。因此,人们假如有了尿意,最好还是去趟厕所排解一下。
二、“憋便”会引发肠道癌变。憋着大便其实也是不好的习惯,假如大便长时间存在在肠道里,会造成大便的水分被肠道重复吸收,从而导致大便干硬难以排出,以及残存的*素也会留在肠道系统里,造成机体的疲惫,食欲不振的情况。
三、“憋屁”会引起肠道病变。假如你有憋屁的习惯,那么就会导致一些身体有害元素无法排出,还会让人体出现慢性的中*情况,从而表现在表征上,则是出现头晕,脸色发*的症状。
四、“憋气”会对全身不利。此憋气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憋气,而是生闷气。一些人不喜欢发泄情绪,就会习惯性地自己憋着生闷气,伤肝伤胃又伤心,得不偿失。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些会引发“憋”的症状的情境时,如何去尽量避免“憋”出病症呢?
首先,尽量有了尿意就要去排泄,假如处在长途汽车,或者是其他无法及时排解的情况时,如果开始就预感自己可能要面临“憋尿”的状况,则尽量减少喝水,避免吃利尿的食品;假如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憋尿、上厕所进行排解完以后,就应该多喝点水,后期多去排尿,降低尿路出现感染的几率。
其次,人不可能不生气,但是可以避免生闷气,假如实在是心情激奋,那么就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声把情绪喊出来;或者是深呼吸几次;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用唱歌的方式化解。
然后,人有三急,便意来了就应该去排解。如果是便秘的“憋便”,那么除了要多吃能够促进肠道蠕动的食物之外,可以在每天找个固定的时间蹲厕所,时间一长就能戒掉憋便的习惯了。
最后,虽然在公共场合大声放屁确实有些不雅,但是憋着又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可以一是可以选择去厕所放掉,二则可以尽量压低声音;实在太大声响可以在释放完以后表示一下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