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凡做简单纯粹的凡人 [复制链接]

1#

张凡,民进会员,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年协调成立了复旦-陶氏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年成立了上海市生物医学检测试剂工程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

年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教授张凡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原创性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也是时隔18年后,上海科学家再获此殊荣。

复旦人复旦情

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项目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为独特的新一代药物合成催化剂、仿生离子通道、传感器件等的构筑奠定了基础。张凡有机会作为团队成员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源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

年,张凡在赵东元院士的指导下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因其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年赵东元院士推荐他赴美加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美国两院院士GalenStucky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在完成美国的研究任务后,年他毅然决定回国,回到培养他的母校。当年,他通过复旦大学人才引进计划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独立工作后,我一边和赵东元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同时不断探索新领域,鞭策自己要做有特色的前沿课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张凡在长波近红外化学探针制备、成像仪器搭建以及活体荧光寿命成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多年来我几乎每周工作80小时。”张凡的成功离不开他对科研的认真和超乎常人的勤奋。他时常告诫自己,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

点亮癌细胞的“针”

“科学研究的课题可以窄而深,但知识不可以窄而深,绝对要宽了才能深得下去,否则不能同时具有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张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时强调。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纳米技术及生物分析,如早期癌症诊断与治疗,药物储存与释放,体内与体外生物医学成像分析等。

荧光导航手术,其荧光分子探针能在术中实时点亮癌细胞,突破了传统手术治疗的精度极限。近几年,荧光术中导航技术不断升级,以便在手术中更精准地为肿瘤定位,甚至可以揪出隐藏在人体组织深处的、更加微小的肿瘤。

“在荧光导航领域,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虽然前沿技术方面并不落后,但是在这个领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从化学探针到检测设备很多都依赖进口。”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在新兴的—纳米范围红外第二窗口荧光荧光成像领域的研究与国际同行处于并跑状态,并且有望通过不断发力形成领跑,而张凡团队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克难关,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第二窗口荧光分子探针,这些探针不仅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同时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中导航。

专注于科研新突破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忘记自己的初衷,忘记自己的本职,忘记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忘记和迷失,我们不再遵循努力付出才有回报,总想走捷径或者故意绕弯子,从而把人和事弄得很复杂,导致自己很纠结甚至痛苦,周围的人感到无所适从。”张凡谈起科研工作有感而发。

近年来他在近红外光学活体成像分析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推动了近红外荧光成像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

他提出了基于时间维度的多重成像检测方法,利用波长大于nm的近红外第二窗口荧光寿命检测技术实现了组织穿透深度达3-5cm的活体原位多重成像分析,解决了活体深组织多重定量检测的难题,实现了近红外纳米探针发光效率和稳定性的提升以及激发-发射波长的拓展和优化,并将其用于生物医学活体成像分析,提高了活体成像分析中的检测灵敏度和组织穿透深度。美国科学院三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作为同行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近红外二区成像领域杰出代表。

年6月4日,《自然纳米技术》(NatureNanotechn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张凡团队的科研成果《X射线激活的长余辉纳米材料用于近红外第二窗口成像》(“X-ray-activatedpersistentluminescencenanomaterialsforNIR-IIimaging”)。年7月29日,《自然材料》(NatureMaterials)期刊在线发表了张凡团队的另一科研成果。这篇以《细菌叶绿素-铒络合物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生物医学多重成像》(“Ahybriderbium(III)-bacteriochlorinnear-infraredprobeformultiplexedbiomedicalimaging”)为题的论文,提出将自然界中可以捕获近红外光的细菌叶绿素作为天线敏化稀土离子铒发射出第二近红外窗口的荧光,构造出大斯托克位移、窄带激发和发射的近红外荧光团,有望为活体无损原位多重荧光标记提供工具箱。

正如他所说,抓住事物的本质,排除干扰,做最简单合理的推断,就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事实上,最简单的、最纯粹的往往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持久永恒的。

致力于成果实践转化

张凡的课题组至今已发表SCI论文余篇,其中包括Nat.Maters.(自然-材料),Nat.Nanotechnol.(自然-纳米技术),Nat.Commun(自然-通讯)等Nature系列论文10篇,他引余次,Hindex80,累计超过3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撰写出版了英文专著2部。

张凡近5年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主持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主持了上海市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重要项目。同时,获得了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上海市青年英才科技奖等荣誉。同时他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30余次。

在发表高水平论文和承担课题项目的同时,张凡团队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搭建高能级的平台,将顶级专家学者、医院相关科室、相关研发企业集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实现产学研用一体的成果转化路径。

张凡开发的近红外第二窗口活体荧光成像设备和探针试剂已经实现产业化,目前已经在广州医科大学、医院、医院等用于临床相关研究。

他组织成立的上海市生物医学检测试剂工程研究中心,与合作企业浚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易瑞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泌康保”肿瘤早筛产品,可以通过尿液无创检测膀胱癌、肾盂癌、输尿管癌,这是成果落地转化的又一成功案例。

张凡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作为新会员,首先要热爱组织,善于处理好本职和履职的关系,立足本职、着眼全局,找到专业领域研究与参政议政履职工作的结合点,以专业的角度提出客观可行的建议,将专业研究积极转化为提案建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成果。”年7月,张凡正式加入民进,即被任命为民进上海市新会员第一支部主委。

张凡时常告诫他的学生,在忙碌中懂得相互关爱,在逆境中记得坚守良知,无论何时都珍惜自己的选择。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回归根本,做一个简单纯粹的自己。

(顾冰)

上海民进

原标题:《张凡:做简单纯粹的“凡”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