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十佳医院 site:pf.39.net http://m.39.net/pf/a_6171976.html这里的中西医纯粹以地域划分之,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以“经络气血”为指导的针灸及“辩证施治、药物性味”草药方剂治疗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医学,称为中医;而西方社会由古及今的医学包括西方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称为西医。
这样的分类有杜撰之嫌,因为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西医特指现代医学。但为了问题论述的简单易懂,姑且分之。
中医理论的基石,无疑就是“藏象学说”。所谓“藏象学说”,通俗地说,就是中医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比如,老中医经常说的肾虚、肝火旺、宫寒、脾胃虚、肺热等等,都是人体脏腑功能的病机要理。
问题的关键:中医的五脏六腑跟解剖器官是否有对应关系?有没有大的出入?这种出入会否带来中医诊疗的误判和误治?
关于中医藏象学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中医的五脏六腑不是解剖器官,而是功能器官——即中医所讲的“心”非西医解剖意义的心脏,同理“肝”非肝,“肾”非肾,“肺”非肺,“大小肠”非大小肠……
这样理解有一定的道理,民国时代的恽铁樵曾言:“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就强调:中医于人体结构更重视其功能。但如果说五脏六腑都不是实体或没有实体则是荒谬的。先看看人卫版《中医学》里关于脏腑的描述:
“心,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分为左肺、右肺;气管、支气管、咽喉、鼻共同构成肺系,与肺相连。”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脏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胆呈囊形,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小肠,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经阑门与大肠相连。”
“大肠,位于腹中,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于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膀胱,位于小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其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
“脑,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位于人体最上部。”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人卫版《中医学》是供中国所有的中西医本科大学生们学习的经典范本,是一批精研中医典籍和中国传统文化,又富有临床经验,卓成一宗一派的国医大师被召集在一起耗尽心力的心血之作。
从上面关于人体脏腑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西医关于人体内脏实体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大体就是西医的心肝脾肺肾,中医的胆胃大小肠膀胱大体就是西医的胆胃大小肠膀胱,中医的脑大体就是西医的脑,中医的子宫大体就是西医的子宫。也正因为此,中医的“人”才是一个人,一定强辩“心”非心脏,“肾”非肾,除了神化中医外真的找不出什么别的理由。
为什么中西医关于脏腑的定位大体一致呢?这是因为,人类最初获得和积累人体解剖知识的途径是大致雷同的。考察中外历史后,不管基于宗教信仰还是别的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因,不管中国还是外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禁止人体解剖的。因此,人类最初的解剖学知识的鼻祖都是那些与尸体接触较多的某些特殊的职业,如入殓者,仵作,刽子手,极个别好奇心满满、偷偷解剖尸体的医生。他们地位低微、受人歧视,但早期的医学典籍里的粗糙的脏腑知识(解剖知识)几乎全是他们的贡献。
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他在巴黎求学时,曾偷过绞刑架上的犯人尸体,还曾把一个死人头骨藏在大衣内带进城,放到自己床底下,甚至带领学生盗过墓。法国的宗教裁判所注意到了他的“异端”行为,他为此不得不到意大利去继续学医,毕业后很快晋升为解剖教授。他的著作《人体的构造》,于年出版。在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顺序描述人体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自然形态和分布等。《人体的构造》一书的出版,意味着近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
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Vesalius)
欧洲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大解放,使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人体解剖学在西欧逐渐得以发展完善,西洋画派人体写实风格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当东方画师们陶醉在写意的中国画里,名家神医仍满足于《*帝内经》、《伤寒温病论》里的阴阳组合、藏象学说时,西欧的医学家们已利用显微镜看到了细菌,发现了输血的秘密;自然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体生理学(脏器功能学)的研究——自此开始,对于脏器功能的解释开始分道扬镳:西医开始了去伪存真式的科学实验研究,其过程艰辛、不断扬弃甚或自我否定(比如对放血治疗的否定);而中医却走进了倾向于熟读经典,向古人讨教的自我封闭之路。
西医来到中国后,当西医解决了中医几千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后——尤其是诸如产褥热、传染病、外科急症等等的治疗——中医们的心中是郁闷和不解的。
国民劣根性的两个显著特点是:死不认输和看似自大实则自卑的民粹主义。民国时期关于中医存废之争甚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在笔者看来,人体生理学未揭示大脑功能之前,相信“心主神明,肝主思虑,胆主决断”尚情有可原,若21世纪的今天倘还坚持把评价一个人是否决断果敢的依据放在了“胆囊”上,要么是可爱的愚蠢,要么就是某种原因的坏。
同理,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脾能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传输至全身,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等精微奥妙的物质全是靠脾才得以产生的。同时提出“在志为思”,“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思有关。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脾主统血”更是指出:“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以防止逸出脉外(即各种出血)等功能。”意思是脾可以控制血液在血管中运行,防止血液逸出脉外,说土点就是防止管道漏水的意思。临床上“管道漏水”的情况如便血、尿血、崩漏、鼻衄、紫癜等,从中医理论推理就是“脾不统血”的缘故。反推之,如果“脾不统血”,必然就会出现上述“管道漏水”的情况。
“脾气”一词的由来竟是古人特有的脏腑功能观?!
不幸的是:身边有的人因外伤脾破裂而切脾,有的人因血小板严重减少出血,药物治疗无效而切脾——所有这些“无脾人”既未出现消化不良,也没有贫血少精,没有出现精神恍惚、意识模糊、思维不清等情况,更没有出现“不统血”(出血)。相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症状在切脾后反而消失了!?此情此景,啪啪啪打脸啊。你仍旧不甘心地、嗫嗫嚅嚅地嘟哝着:“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可调门似乎少了不小。兄弟:“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大宋提刑官宋慈晚上会在梦里教训你的!
从显微镜应用后细菌的发现→→抗生素→→外科消*→→麻醉→→输血止血→→医学新材料的出现→→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微创化)→→新药的不断问世→→分子生物学发展……所带来的医学诊疗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将曾经的中医兄弟甩开了N条街。
我曾在《中医和西医,哪个更可靠?》一文里,曾这样评价中西医:
应用循证医学(证据医学)得到的治疗指南,是头脑风暴的完美产物——意味着面对病魔,医生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全世界的同行在共同战斗。同时,指南得出的结论大概率是正确的,也有小概率错误的可能,所以指南需要不断修正,任何科研机构都有发言修改的权利,指南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帝内经》,这种可靠性的分界线其实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分界线,是西医最伟大的地方。
医院比作武馆,西医馆的可靠性体现在“欢迎踢馆”——谁踢得好,就尊谁为馆主——但谁也没权利霸占这个馆。而中医馆恰恰相反,维护馆主地位的往往是*治正确和权威。
中医药的权威和经典靠什么来维护?中医药的明天之路该如何开创?是痛下决心“废医验药”,回归文明、理性、客观之路,还是固执己见、蛮横迷信、明知不可仍盲目一条道走到黑的愚痴坚持?!
中西医的差别和差距在哪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差别和差距不在“医”的本身,而在人心——人心思进,肯反思,肯自我解剖和否定,肯承认不如人,则万物俱进;人心固化,动辄我老祖宗如何如何,最具一贯正确、高深莫测、玄乎难懂并被奉为圭臬的传统瑰宝也要被时代弃之如敝履。
作者简介:李成,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致力于健康常识的启蒙、从医趣闻的分享、生活感悟的记录。名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