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你我middot原装生活反复 [复制链接]

1#

肾盂,是肾脏的一部分,是圆锥形的囊状物,下端通输尿管。肾盂是所有肾单位的肾小管集合部位,用来把所有形成的尿液集中起来,然后把尿液输送到与肾盂连接的输尿管里面,由输尿管把尿液输送到膀胱,最后排出体外。简单地说肾盂是用来集中尿液的。肾盂肿瘤是指发生在肾盂或肾盏上皮组织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也称肾盂癌,多数为移行上皮细胞乳头状瘤,鳞状上皮细胞癌低于10%,腺癌更少见。肾盂肿瘤男多于女,男女比例约为2∶1或3∶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高发年龄为50岁~60岁,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肾盂壁薄,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肿瘤细胞容易向腹主动脉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的主要脏器是肺、肝及骨骼等。容易转移,这就决定了肾盂癌是一种在临床上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的肿瘤。

病因

肾盂癌的发生常与接触外界致癌因素有关,染料、皮革、橡胶、油漆等工业原料中的芳香伯胺类物质如联苯胺等是肾盂癌的致癌物质;泌尿系统长期受到感染或结石刺激也可诱发肾盂癌变。

此外,间质性肾炎患者长期应用镇痛药、慢性炎症或结石刺激、接触致癌化学物质,常常是肾盂癌的诱发因素。近年来,相关学者认为止痛片的代谢物具有致癌性,可引起肾盂癌,止痛片致癌常要积累超过5千克,与每天抽15支烟20年的致癌概率相似。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为肉眼血尿,无痛性,少数患者因肿瘤阻塞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后可引起腰部不适,有隐痛及胀痛感,偶可因凝血块或肿瘤脱落物引起肾绞痛,因肿瘤增大或梗阻引起积水,出现腰部包块者少见,少部分患者有尿路刺激症状,晚期患者出现贫血及恶病质等。在中国肾盂移行细胞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国外报告。在肾肿瘤中肾盂癌一般占10%以下,而我国第三届中国泌尿外科学术会统计占24%。

诊断

对任何肉眼血尿的患者均应考虑到肾盂癌的可能性。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常可发现红细胞。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要多次进行,尿液细胞进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或DNA(脱氧核糖核酸)倍体分析也是近几年新出现的诊断方法。

B型超声检查:B超是简单、无创的检查手段。当瘤体较大时集合系统回声中断,扩张明显,肾盂、肾盏出现积水,以肾盂轻度积水和部分肾盏积水扩张为特点。

静脉肾盂造影是诊断上尿路疾病的重要方法,一侧上尿路不显影者应常规行上尿路逆行造影。

CT和MRI(磁共振成像)扫描:在该病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中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CT和MRI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不仅可直接清楚显示肿瘤本身,还可鉴别肾盂癌和侵犯肾盂的肾细胞癌,可以清晰观察肾周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

所有肾盂癌患者均应行膀胱镜检查,以排除膀胱肿瘤的可能。

治疗

原则上行根治性切除术,肾盂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需要切除患肾及全段输尿管包括输尿管开口处的部分膀胱,以防止在残留的输尿管内再次发生肿瘤。但采用根治性手术的切除手术创伤较大,年老体弱或中晚期患者多不愿接受创伤较大的手术切除。此时,微创介入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介入治疗肾盂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肾盂癌本身的治疗:主要是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即在局麻条件下经股动脉穿刺,置入鞘管导管,将导管超选择性地放置于肿瘤的供血动脉,并在此进行化疗药物的灌注以及栓塞颗粒填塞。灌注的化疗药物可在肿瘤局部达到高浓度,从而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运用栓塞剂栓塞肿瘤血管,让肿瘤没有养分供应,以达到“饿死”肿瘤的效果。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有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性I粒子植入等,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于影像学技术对肿瘤靶向定位和引导,采用局部物理损毁方法杀灭肿瘤的一类治疗方式,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放射性I粒子植入是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放射性I粒子根据患者肿瘤的立体形态,用一套特殊的器械,好像“布雷”一样,把放射性粒子直接放置到肿瘤内部。通过粒子中发射的伽马射线杀伤肿瘤,从而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

针对肾盂癌引起的肾积水症状的治疗:主要是经皮肾造瘘引流术。该治疗方案是年由外国学者提出的,并不断改进并发展至今。肾造瘘引流,顾名思义就是在影像学设备的支持下,用一根穿刺针经皮肤穿刺到积水的肾盂,并通过这个穿刺通道,留置一根引流管,该技术创伤小,术后通过积极的肾脏引流,即可矫正肾盂积水,避免引起感染或积脓。

(作者供职于医院)

统筹:梁如意

责编:朱晓娟

编校:张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