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收藏腹痛鉴别诊断超全表格版 [复制链接]

1#

急腹症是指不超过24小时的腹痛。急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要做到正确诊断常有一定困难,误诊漏诊时有发生。

急腹症有很多原因,只有经过仔细采集病史、查体、合适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后,临床医生才能准确区分哪些情况需要手术,哪些不需要手术。如果经过初步评价后诊断仍不清楚,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将有助于明确诊断或进一步采取措施。

1、

急性胃肠炎

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共餐者也有类似症状病史。腹痛,以上腹部和脐周围为主,常呈持续性痛伴阵发性加剧。常伴恶心、呕吐、腹泻,亦可有发热。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围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2、

急性阑尾炎

大多数病人起病时先有中上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少数病人起病时即感右下腹痛。中上腹隐痛经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腹痛的特点,约占70%至80%。可伴恶心、呕吐或腹泻。重者可有发热、乏力、精神差。

右下腹固定压痛点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最重要体征,典型的是麦氏点(McBunery点)压痛或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术前阑尾定位。直肠指检及妇女盆腔检查对鉴别很有必要。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B超检查:可发现阑尾肿胀或阑尾周围液性暗区。

稀钡灌肠造影:对反复发作右下腹部疼痛,疑为慢性阑尾炎者有助于诊断。

若在右下腹扪及边缘模糊的肿块,则提示已形成阑尾包块,如伴有畏寒、发热,B超提示右下腹有液性暗区,则应考虑阑尾脓肿形成。此外,在老年病人如诊断为阑尾包块经抗生素治疗后长期不消退者,应考虑并存结肠癌可能,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阑尾炎早期在右下腹压痛出现前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而在阑尾炎穿孔后又易误诊为急性腹膜炎。

此外,高位阑尾炎应与胆囊炎鉴别,腹膜后阑尾炎应与腹膜后脓肿鉴别,还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及卵巢囊肿扭转、右侧胸膜炎或右下肺炎等众多疾病鉴别。如术中发现阑尾炎症较轻微,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时,应常规检查末段回肠,以排除Meckel憩室炎或Crohn病等炎症性肠病。

3、

急性胆囊炎

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尤其是肥胖者。急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常在脂肪餐后发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但一般无*疸。当结石嵌顿胆囊管或排入胆总管后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并可有*疸。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是急性胆囊炎的特征。有时可触及肿大胆囊,伴有胆道梗阻者可有*疸。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肿胀,壁厚或周围有渗出,是首选检查方法。

4、

急性胰腺炎

多数有胆石症病史,常在暴饮暴食或酗酒后突然发作,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向腰背部放射,可有恶心、呕吐;重症病人腹痛迅速扩散至全腹,常有发热,并早期出现休克或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上腹压痛或伴有肌紧张、反跳痛,可有*疸、移动性浊音阳性,脐周围或侧腹壁皮肤可出现紫红色瘀斑。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尿淀粉酶可明显升高,但血清淀粉酶的升高常在发病后6至8小时后,故发病初期如血清淀粉酶不升高不能排除该病的可能,重症病人血、尿淀粉酶或明显升高或不升高。

X线腹部平片:可见胃与小肠明显扩张,或伴横结肠扩张。

CT检查:可见胰腺肿大、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周或腹腔积液。

CT增强扫描:可判断有无胰腺坏死,是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最可靠的方法。

5、

急性盆腔炎

是15岁至35岁的女性病人引起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表现为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或弥漫性腹痛。大部分都出现在经期或月经刚停止的时候,且常有盆腔炎症的既往病史或有早产、引产、流产、妇科检查操作史或有不洁性生活史。可伴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重者有畏寒、发热。下腹部压痛或肌紧张、反跳痛。

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多,宫颈摆痛、举痛。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宫颈涂片、细菌培养对诊断有帮助。

妇科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等。

6、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以中上腹痛为主,多为持续性痛,多在空腹时发作,进食后或服用抗酸剂可以缓解为其特点。频繁发作时可伴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当发生溃疡急性穿孔时,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持续性,并在短期内迅速扩散至全腹,可有恶心、呕吐,发热。伴有出血时可有呕血或黑便。幽门梗阻者可呕吐大量隔夜宿食。

未穿孔者中上腹可有轻压痛,但无肌紧张,亦无反跳痛。穿孔后可全腹压痛,腹肌紧张呈“木板样强直”,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可出现气腹征和移动性浊音,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有助于诊断。需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胃肠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可表现为转移性腹痛,应与急性阑尾炎鉴别。伴有畏寒、发热者应与肝脓肿破溃鉴别。此外,溃疡病穿孔腹水淀粉酶可升高,应与急性胰腺炎鉴别。

7、

异位妊娠破裂

育龄妇女停经超过6周或数月者,突发性下腹剧痛,常呈持续性痛,阴道少量流血。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常有休克表现,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腹腔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明显升高。

妇科检查:一侧附件不规则,可扪及触痛包块,宫颈举痛,后穹隆饱满和触痛。对腹腔穿刺无不凝固血液者,可做阴道后穹隆穿刺,常有阳性结果。妊娠试验阳性。妇科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或HCG测定、B超检查、CT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有助于与常见实质性腹腔脏器破裂的鉴别诊断。

8、

腹腔脏器破裂

常为腹部外伤导致脾破裂、肝破裂、肾破裂、胰腺断裂等,肝癌病灶可因外力作用破裂或发生自发性破裂。发病突然,持续性腹痛常涉及全腹,常伴休克。全腹膨隆,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

腹腔穿刺抽得不凝固血液即可证实为腹腔脏器破裂出血。妇科检查、血清AFP及HCG检测、B超或CT检查等可与异位妊娠破裂相鉴别。

此外,还需与腹部卒中等少见病相鉴别。如为空腔脏器破裂,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腹腔穿刺常可抽到胃肠内容物或粪便。胆囊或胆管破裂则腹腔穿刺可抽到胆汁。膀胱破裂者腹腔穿刺则可抽到尿液,检测其肌酐含量可明显升高。

9、

急性肠梗阻

可见于各种年龄病人,儿童以肠道蛔虫症、肠套叠等引起的为多。成人以疝嵌顿或肠粘连引起的为多,老人则由肠肿瘤等引起为多。

小肠梗阻腹痛多在脐周围,呈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膨隆或腹部不对称,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腹部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高调肠鸣音、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消失。如腹痛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腹部压痛明显或伴肌紧张及反跳痛,或有血性腹水,并迅速出现休克者常为绞窄性肠梗阻。

结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是结肠癌、肠套叠和肠扭转,常有腹胀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对肠梗阻病人应常规检查腹股沟区有无肿块,与嵌顿疝鉴别。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生化检查可有异常,如电解质紊乱、酸中*等。

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发现肠腔充气,并有液气平面、闭襻肠管影。

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和小肠镜检查:可观察近端小肠梗阻,但在怀疑有结肠梗阻的病人禁用消化道造影。腹部术后出现早期肠梗阻者,应注意是否存在低钾血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术后胃肠无力症、术后肠麻痹、术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10、

胆管结石、胆管炎

常有右上腹痛反复发作病史。典型者常有Charcot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和*疸。可伴有恶心、呕吐。重症急性胆管炎常表现为Reynolds五联症:腹痛,寒战、高热,*疸,中*性休克和意识障碍。皮肤巩膜*染,右上腹肌紧张、压痛或有反跳痛。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可出现中*性颗粒。肝功能检查有异常变化。B超、CT、MRCP等均有助于诊断。

11、

尿路结石

腹痛常突然发生,多在左或右侧腹部,呈阵发性绞痛,可向会阴部放射,常伴有腰痛。输尿管结石起初是腰痛,当结石向远端输尿管移动时,疼痛也会移到下腹部,男性病人可有睾丸反射痛。腹部压痛不明显,但常有肾区叩击痛。疼痛发作时伴有血尿为本病的特征。多有类似疼痛发作史。其特点是症状重、体征轻。

腹部多无明显压痛,或仅在上、中输尿管点有压痛,或肾区叩击痛。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诊断,尿红细胞阳性,也可检到细菌和蛋白尿。

腹部X线平片可看到不透X线的阳性结石,因为90%的尿路结石都是放射线穿不透的,借此可与胆囊或胆管结石相鉴别。静脉肾盂造影可观察结石及其阻塞部位,结石阻塞侧的肾盂往往延迟显影。

泌尿系统B超检查或磁共振成像可确诊。

12、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心包炎的症状有时很像急性胰腺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表现为上腹部突发疼痛,但多见于中老年人,心肌梗塞的部位如在膈面,尤其是面积较大者多有上腹部痛。

其疼痛多在劳累、紧张或饱餐后突然发作,呈持续性痛,并向左肩或双臂内侧部位放射。常伴有恶心,可出现休克。上腹部或有轻度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心脏听诊可有心律紊乱,常规心电图检查或心肌酶谱测定可以确诊本病。

13、

腹主动脉瘤破裂

常见于60岁至70岁的老年病人,男性病人有吸烟史、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是该病的危险因素。

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

①腹部和腰背部持续性剧烈疼痛;

②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

③低血压或休克。

诊断的关键在于对该病提高警惕,B超检查、腹部增强CT、血管造影或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均可做出诊断,但该病常常没有时间进行这些辅助检查。

14、

胸、腹主动脉夹层

是由于胸、腹主动脉内膜破裂而外层尚完整,高压的血流在主动脉内、外层之间形成夹层。病人多有高血压病史,表现为胸部或腹部剧烈疼痛,而腹部检查可无明显体征。及时做胸、腹部增强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有助于诊断。

15、

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肠系膜血管栓塞多有心肌梗塞或房颤病史,而血栓形成往往发生在术后,尤其是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和脾切除术后或恶性肿瘤术后,或病人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突发性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病开始时腹痛程度与腹部体征不成比例,腹部压痛轻,肠鸣音活跃,随着病变的进展,腹胀逐渐加剧,出现腹膜炎体征,肠鸣音消失,可有血便,并迅速出现休克。

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管扩张,气液平面,但X线腹部平片也可无异常发现。凝血功能检测、彩色多普勒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需与肠扭转、肠套叠或急性出血性肠炎等鉴别。

16、

铅中*

见于长期接触铅粉尘或烟尘者,偶尔可见于误服大量铅化合物者。铅中*可分为急性与慢性,均以阵发性腹部绞痛为其特征。通常腹痛发作突然,多在脐周围。

常伴腹胀、便秘及食欲不振等。腹部体征不明显,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多减弱,临床易误诊为肠梗阻。齿龈边缘可见铅线,此为铅中*的特征性体征。周围血中可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铅和尿铅检测明显升高可以确诊。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扁平疣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605173.html
一些体型瘦高者,自幼或青春期前后发生持续性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按照肾炎治疗,久治无效,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及经济损失。出现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在排除其他器质性肾疾病的同时,应想到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能。胡桃夹综合征是肾静脉被夹持、受压狭窄引起的顽固性、持续性、体位性、运动性蛋白尿或血尿,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什么是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也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左肾静脉受压狭窄,肾静脉血液流出受阻,肾静脉瘀血性高压影响肾脏功能而出现蛋白尿或血尿。这是左肾静脉丛向下腔静脉汇集过程中,穿过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的间隙时受到挤压,受压远端的肾静脉扩张,肾脏内静脉瘀血、压力增高、破坏肾小球与肾曲小管的结构与功能,引起血尿、蛋白尿和腰背痛等症状。由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如同胡桃夹子夹胡桃核一样夹持左肾静脉,故形象地称之为胡桃夹综合征。年,美国学者首次描述了左肾静脉受压的现象;年,比利时学者通过膀胱镜检分别在双侧留取尿液证实左肾静脉受压可引起左侧蛋白尿和肾出血,将该病命名为胡桃夹综合征。

左肾静脉穿行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两者夹角为45度~60度,夹角之间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腹膜和神经纤维丛等软组织填充,左肾静脉通常不会受压。生长期若身高迅速增高形成瘦高体型,或者椎体过度伸展,体位急剧变化等可使夹角变小,严重变小者可引起胡桃夹综合征,此类患者夹角小于16度,使左肾静脉明显受压,远端的左肾静脉扩张、瘀血,引发一系列损害和临床表现。诊断

大部分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体型瘦高的青少年,因间断发作出现血尿、蛋白尿而被发现,男性患者常伴发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女性往往合并左侧卵巢静脉曲张。我国学者提出了诊断该病的标准,即仰卧位时左肾静脉狭窄前扩张段的近端内径达狭窄段内径的2倍以上,脊柱后伸位20分钟后达4倍以上,即可诊断。

尿常规检查可见持续性出现尿蛋白、红细胞,尿中红细胞形态为非肾小球性;膀胱镜检查可见左侧输尿管口喷血或血性尿。

腹部彩超、CT和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左肾静脉远端扩张,左肾体积肿大,左肾静脉穿越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受迫,肾静脉前后径严重狭窄等表现。

彩超是筛查的最常用检查方法,在仰卧位、直立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时受压的左肾静脉内径扩张3倍以上即可确诊。CT及MRI检查通过结合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可从不同角度显示肾静脉狭窄的位置、范围及周围邻近组织的空间关系,可直观、立体地显示病变,除了显示夹角变小,左肾静脉受压外,还可见左侧睾丸(或卵巢)静脉扩张迂曲,左肾实质显影迟于右肾。该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左肾静脉插管造影与压力测量,造影显示左肾静脉近下腔静脉端严重狭窄、近肾门端明显扩张;测量肾静脉远端与下腔静脉的压力差0.49千帕以上即可确诊。肾静脉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只有在其他无创性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时或者介入治疗时应用。

介入治疗01

对于反复蛋白尿、血尿、出现贫血、严重精索、卵巢静脉曲张或腰痛者,尤其是成年患者,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该病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早期应采用手术治疗,包括左肾静脉旁路移植手术、肠系膜上动脉转位术及自体肾移植术等。手术可以有效解除左肾静脉压迫,恢复左肾静脉血流,但技术操作要求高,创伤大,并发症概率高,现已被微创伤介入治疗技术所取代。

02

介入治疗技术主要是在受压的左肾静脉内进行支架植入术,自年国外医生首次应用内支架植入成形术成功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肾静脉狭窄以来,因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微创操作、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康复迅速,已成为治疗胡桃夹综合征首选方案,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该病已被世界各国医生所接受和认可。支架植入左肾静脉内,可即刻解除左肾静脉的外压狭窄,患者术后一两天血尿即可消失、一两周蛋白尿和腰痛等症状可逐渐消失。

03

左肾静脉内支架植入的操作步骤如下:局麻后经股静脉穿刺,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引入导管、导丝,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插入左肾静脉远端,经导管注射对比剂做肾静脉造影以证实外压性狭窄;分别测量肾静脉远端压力和下腔静脉压力,证实存在压力差后,引入内支架推送器,将内支架送入左肾静脉最狭窄处,准确定位后释放内支架,确保内支架远端不超过左性腺静脉开口,近端不超过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口。一般选择直径14毫米左右、长度40毫米左右的内支架,可选择球囊扩张式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患者即便存在尿血症状,内支架植入术中也要给予足够抗凝剂,以预防内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血栓形成,内支架植入后还要继续抗凝治疗两三个月,等待内支架完全上皮化后停用抗凝剂治疗。

(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第七十六期)好文推荐re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