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肾脏的解剖及超声标准切面 [复制链接]

1#

本小编又上线啦!今天跟大家一起回顾肾脏的相关解剖及超声的标准操作。

1.肾的结构(图1)

(1)肾门:由肾血管、输尿管、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肾所形成,其排列顺序为:肾静脉在前、肾动脉居中,输尿管在后。

(2)肾窦:肾门向肾内的延续,由肾实质包围,包括:肾血管主要分支及属支、肾盂、肾盏(肾大盏、肾小盏)和脂肪组织等。

(3)肾实质:由皮质和髓质组成,厚度为1.5~2.5cm。皮质在外,髓质在内,髓质由10~12个肾椎体组成。皮质伸入髓质的部分称为肾柱。肾锥体的尖端指向肾窦称肾乳头。每1~2个肾乳头与一个肾小盏相接,肾小盏有8~10个。每2~3个肾小盏汇合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有2~3个,彼此再汇合形成肾盂,肾盂离开肾门后向内下走形,移行为输尿管。

(4)肾包膜:由纤维膜和肾周筋膜组成,纤维膜覆于肾表面,肾周筋膜呈囊状包围肾脏,起固定和保护作用,肾周筋膜与纤维膜之间有丰富的脂肪组织,也称脂肪囊。

2.肾的血管

(1)肾动脉:肾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下方的两侧分出双肾动脉。双肾动脉到达肾门附近分为前后两支经肾门进入肾窦。根据肾血管分布的区域,可将肾实质分为前部(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部(后段),前支分为4~5支段动脉后进入前部的肾实质,后支进入后部的肾实质。段动脉再分出大叶间动脉进入肾柱,沿肾锥体周围向肾表面延伸,达皮髓质交界处时,大叶间动脉呈弓状转弯称为弓状动脉,弓状动脉呈直角向肾皮质分出小叶间动脉,再从小叶间动脉分出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图2)。

(2)肾静脉:肾静脉是由出球小动脉在肾实质内形成毛细血管网,最终汇合成同名小静脉,在肾门附近汇合成左右肾静脉。左肾静脉行经腹主动脉前方,肠系膜上动脉后方注入下腔静脉,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左肾静脉,左肾静脉回流受阻而扩张,临床上称之为“胡桃夹”现象。

(3)肾血管正常测值:肾动脉主干内径正常值约0.5~0.6cm,肾静脉内径正常值约0.8~1.2cm。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收缩期峰值流速一般小于0.6m/s,阻力指数为0.56~0.7,搏动指数为0.7~0.14。

3.尿液的形成(图3)

每个肾脏大约由万个肾单位组成,大部分肾单位位于肾皮质内,肾单位包括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球外包裹的囊状结构为肾小囊,肾小囊分为两层,内层包裹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内外两层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周围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构成的毛细血管网包绕。尿液形成由肾小球的过滤与肾小管的重吸收组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而其他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进入肾小囊囊腔中,形成原尿,成人每天约形成L~L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尿素、无机盐形成尿液(正常成人每天约形成1.5L终尿),由肾小管流出,再进入集合管(大部分集合管位于肾髓质内),最终汇集到肾盂,经输尿管进入膀胱。

4.肾脏扫查方法及标准切面

扫查体位:(因肾脏扫查方法较为简单,在此不做赘述)

(1)仰卧位冠状切面扫查(图4)

(2)侧卧位经侧腰部扫查:与仰卧位冠状切面扫查图像类似,不同点在于,肾脏受重力影响,在图像中长轴可与声束接近垂直,以便更好检测动脉血流频谱(图5)。

(3)俯卧位背部扫查:此切面为肾盂回声分离时测量无回声区前后径的标准切面(图6)。

5.肾脏超声表现和正常值

正常肾脏超声表现:

(1)肾包膜:肾包膜光滑、清晰,呈高回声。肾包膜外有肾周筋膜及其内外的脂肪组织。

(2)肾实质:①肾髓质回声:呈卵圆形或锥形放射状排列在肾窦回声周围,回声低于皮质,高于胆汁。②肾皮质回声:包绕在肾髓质外层,回声略高于髓质,但低于肝、脾回声。肾皮质厚度约为0.8~1.0cm。

(3)肾窦:肾窦位于肾中央,表现为椭圆形高回声区,回声强度高于胰腺回声。边界毛糙、不整齐,中间可出现无回声区,但通常小于1.0cm,膀胱过度充盈时可增宽,排尿后可消失。一般肾窦宽度约占肾的1/2~1/3。

正常肾脏超声测值:长径约10~12cm,宽径约5~7cm,厚径约3~5cm。通常左肾较右肾体积大,但一般不超过1.5cm(图7)。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