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科之路阑尾切除术关键技术 [复制链接]

1#

来自一位普通外科医生的“碎碎念”

在不断手术和积累中所总结的手术要点

01

阑尾切除术

1、即使术前已经明确诊断,麻醉成功后依然再次腹部查体,有超过一半的病例可以触及异常,即可进一步确诊,又可指示阑尾位置。

2、如果触及肿块,以麦氏点为中心,肿块位于外下方多为阑尾与髂窝腹膜形成脓肿,约5*7大小,开腹注意保护。

正上方及内下方多为大网膜包裹,约3*6大小,切除阑尾后注意处理大网膜残腔。

外上方多为腹膜后或后位阑尾,除切口适当上移外,术中注意将盲肠向内翻转(勿向上),便于处理。

内上方多为阑尾脓肿位于回肠末段系膜下,肿块常巨大。

内侧方向多为阑尾雨后腹膜粘连,易合并盆腔脓肿。

3、切口选择,宁上勿下,但须注意,超过麦氏点上方2厘米,腹外斜肌已不再是一层腱膜,而是两膜夹一肉。

麦氏点确定:目测有误差,尺量叫人笑话,完全依靠压痛部位切口不规范。简单方法为:左手拇指置于髂前上棘,食指位于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内三分之一,皮镊置于中外三分之一,一目了然,误差极小。

02

阑尾切除术

1、切口

切口大小,因人而定,切记给自己留有余地,术中延长切口不是光彩的事情。切口长度不应随意,应该为缝合提前规划,例如3厘米切口缝两针正好,如果2.5厘米也得两针,白白增加手术难度。3.5厘米两针就缝不上了,三针又显多余。

2、开腹

遵循微创原则,切口不仅要小,切口各层的损伤也要小,外小里大是表面文章,是假微创。

切开皮肤后,血管钳撑开切口中心,向下电刀切开直达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再向两侧切开皮下组织,切开长度与切口相应。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皮下间隙,维持组织原貌。即使特别肥胖病人,一个半人(三只手)开腹也很容易(注: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作用,个别情况会表明实际需要几只手,只有在手术中起完整作用的才算一只手)。

切开腹膜前应适当分离腹膜与腹壁肌肉的间隙,开可以无张力悬吊腹膜,保护切口。对可能化脓的病人,应将纱布角置于腹膜外,以便清除溢出脓液,切开后立即将纱布填入切口内,在纱布外切开剩余腹膜。切勿为了收集脓液而至切口污染。

3、探查

如果腹腔内见脓液,应先清理脓液,按照手术完成前清理腹腔标准。否则,就会看到不断外溢的脓液影响视野、污染切口,或者一根沾满脓液的手指或阑尾进出切口。

4、寻找阑尾

最简单的方法是伸进一根手指5秒钟之内找到阑尾,但需要丰富的经验。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沿着结肠带寻找,大家非常熟,不多说。就说如何找到盲肠。很多年轻朋友开腹后发现,到处都是小肠,根本没有空间找盲肠。

介绍两种方法:

一、内线:提出切口下一段小肠,手指顺其系膜后直达近系膜根部,然后右拐,如果不被阑尾阻挡,多可提出回盲部。

二、外线:提起外侧腹膜,顺外侧腹膜向内提,直达盲肠。类似提起疝囊底部。

03

阑尾切除术

1、残端处理

首先,残端包埋并非必须,对于充血水肿增厚的盲肠,最好选择不包埋。如有精益求精者强烈要求包埋,可在阑尾根部两侧梭形切开浆肌层,此时残端可轻松压入浆肌层下,间断缝合浆肌层即可。

包埋最常使用荷包缝合,缝合顺序最好先右下角逆时针第一针,然后右上、左上、左下,这样全部为顺行进针,无须反向缝合,对年轻医生有用。打结前左手先将荷包线提起,既便于显露,又使荷包线稍紧,右手钳夹残端塞入荷包内,(推荐前半部分主刀一人完成),交给助手压住,收紧荷包即可。

对于盲肠较软,但依然无法包埋者,应注意是否阑尾切除不全,好像没人能在阑尾上包埋残端。

2、盆腔脓液清除

吸引及冲洗可清除部分积脓,但脓苔无法清除,仍需纱布清理。如何将纱布送达盆腔,又不会伤及肠管,最好采用滚动进入法。先将纱布一角送入髂窝,然后将纱布中部紧贴盆壁送到原纱布角外侧,此时注意要将纱布整体向内轻推,推出空间,然后纱布可继续前进,最后,后面的纱布角紧贴先入的纱布滚入盆底。

3、出血处理

常见出血部位一:腹壁肌肉。当分离肌肉超过3厘米时,就会损伤到肌肉内上行血管,此时只要拉钩不松,钳夹电凝即可。二、系膜撕裂。提紧系膜后缝扎,别试其它方法。三、残腔出血,多为大网膜出血,可提出切除。如为腹膜出血,可压迫后放置引流。

04

阑尾切除术

1、阑尾脓肿

为了安全起见,阑尾脓肿最好保守治疗,如果非要做手术,请注意,只有中末段坏疽或穿孔者才会形成脓肿,此时由于阑尾腔已经减压,阑尾根部一般完好无损,可从阑尾根部入手。

2、结肠肿瘤

如果术中发现为盲肠肿瘤,最好另外切口行根治性手术,本人曾经行多例经麦氏切口右半结肠切除,经验只有一个——痛苦。

对于一些肥胖腹深的或腹膜炎症重的阑尾炎患者,上级说要开探察切口,我觉得探察口会离阑尾跟部更深,更不好处理,您怎么看?另外,脉氏切口向内扩口可不可以切开腹直肌鞘甚至断腹直肌?

探查切口的目的不是使阑尾更容易切除,而是为了诊断。不能确定者加腹腔探查,化脓性腹膜炎冲洗腹腔,阑尾异位者寻找阑尾……阑尾切除难度会加大,需要多一人拉钩。

请记住:麦氏切口的延长,许多人会自然想到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沿切口方向切断,但是效果有限,而且损伤较大。正确的做法是沿肌肉分开方向切开腹直肌前后鞘,向内拉开腹直肌,可以轻松获得7厘米切口,应该够用了。

最近做了几个棘手的阑尾炎,阑尾尖端深扎于回肠及其系膜后方,整体匍行于腹壁,逆切,分离间断到腹膜后肌层。我总担心会不会出现输尿管被粘连,提起,损伤。请问输尿管副损伤几率会不会有?这样的阑尾怎么处理?

输尿管损伤的机会还是存在的。但是,还是有办法避免的。

回肠系膜下阑尾,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脓腔,阑尾指向内上,阑尾系膜位于阑尾的外上方,一般不与后腹膜粘连。阑尾位于内下,可与后腹膜粘连,输尿管在其下方经过。在阑尾脓肿中,系膜与周围组织粘连最紧密,阑尾与周围粘连较轻。因此根部切断后,应该先分离阑尾后方,使之与后腹膜分离。如果不能判断阑尾管腔走向,可经断端插入输尿管导管。确定阑尾走向后,可紧贴阑尾分离,只需分出阑尾即可,然后紧贴阑尾结扎切断系膜,不必分离系膜。(当然可以试试,也可能好分)如果后壁不易分离,或手指辨别不清,不敢分离,可采用纱布分离法!将纱布填入阑尾旁间隙,不断缓慢加压填入,利用纱布张力将间隙撑开。如果仍然不行,可以劈开阑尾浆肌层,粘膜下切除阑尾。

请教一下,我现在做阑尾手术,残端从不包埋,用电刀烧一下粘膜就行了,手术后也从来没有肠瘘,因为我发现用腹腔镜切阑尾也只是烧一下残端。

当你手术做多了以后,你会发现,许多操作对治疗结果并没有直接影响,例如:浆肌层包埋、双重结扎、放置引流管、近端肠造瘘……如果不做,不一定会出问题。如果出了问题,首先会想到你该做的没做。当年曾经对下端通畅的胆道探查用不用放T形管引流进行过讨论,最后一致的意见是必须放。万分之一的风险也不能公开的留给病人。这叫错误!甚至没有资格叫失误,特别是当你只需要举手之劳时。

声明:本文由zy上传至CCMTV临床频道网站,CCMTV普外科编辑部以分享和学习为目的进行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