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功能是排除新陈代谢过程中溶于水的废物(尿素、尿酸)、多余水分、无机盐,调节机体内环境的恒定和电解质平衡。01肾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前后略扁。
肾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前面较凸,朝前外侧,后面平坦,贴腹后壁。
一、肾的外形和结构
外侧缘:凸隆
内侧缘:凹陷,为肾门,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出入肾门的这些结构由结缔组织包在一起,合称肾蒂。
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于较大的一个腔隙,即由肾实质所围成的一个腔隙称之为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神经、淋巴管、脂肪。
冠状切面:
皮质:0.5~1.0cm厚、富有血管、红褐色,肾小体与肾小管构成。
肾柱:是肾皮质深入髓质肾锥体之间的部分。
髓质:肾实质深层(2/3),主要由肾锥体组成,淡红色,15~20个
肾锥体:圆锥形,位于肾皮质深部,结构致密而有光泽,由许多小管道平行排列而组成,故有条纹。
乳肾头:肾锥体底朝向皮质,尖端钝圆,朝向肾窦,称为肾乳头。肾乳头的尖端有许多乳头管的开口,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肾小盏呈漏斗状包绕肾乳头。
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2~3个肾大盏最后汇合成肾盂。
肾盂出肾门后下行移行为输尿管。
肾小盏(7~8个)→肾大盏(2~3个)→肾盂→输尿管
二、肾的位置
肾位于腹腔的后上部,紧贴于腹后壁脊柱的两侧,是腹膜外位器官。
左肾T11→L2
右肾T12→L3
两肾长轴均向外下方倾斜,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肾门约平第1腰椎体,距正中线约5cm。
肾区:将竖脊肌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称为肾区。(肾疾病时此处有扣击痛)
三、肾的被膜
肾的表面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1.纤维膜(纤维囊)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易剥离,肾破裂及部分切除要缝合此膜。
2.脂肪囊(肾床)
3.肾筋膜为致密结缔组织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外侧缘和肾上方两层相互融合,向内侧前层逐渐变薄,覆于肾血管、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面与对侧相连续,后层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膜相融合,并经肾血管和输尿管等结构的后方,附着于腰锥体和椎间盘,两层在肾下方互相分离,中间有输尿管通过。
四、肾的细微结构
泌尿小管是形成尿的结构,包括肾单位和集合小管两部分。
(一)肾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内,呈球形。由血管球与肾小囊两部分组成。
(1)血管球:又称肾小球,是肾小体内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之间的一团球形的毛细血管,并被肾小囊包裹。
(2)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并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两层之间的腔隙为肾小囊腔。
血管球滤过血液形成原尿,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称滤过膜,亦称滤过屏障。
2.肾小管:与肾小囊壁层相连。
由近侧端向远侧端依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
(1)近端小管:分为近端小管曲部(近曲小管)、近端小管直部。
(2)细段
(3)远端小管:分远端小管直部、远端小管曲部(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呈U字形,合称为髓袢或肾单位袢。
尿生成的过程:
(二)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和致密斑等组成。
02输尿管输尿管是腹后壁一对细长的扁形管状肌性器官,起自于肾盂,终于膀胱。一、分段
输尿管分三段:腹段、盆段、壁内段
二、三个生理狭窄(直径0.2~0.3cm)
上狭窄: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越过骨盆上口与髂血管交叉处
下狭窄:在输尿管壁内部
03膀胱膀胱是储尿器官,形状、位置、大小和壁的厚度均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异,容量约50~ml,最大可达ml。一、形态
膀胱尖:朝前上方,耻骨联合上部后面
膀胱底:三角形,朝后下方
膀胱体:尖与底之间的部分
膀胱颈:男性为尿道内口紧接前列腺的部分,女性为尿道内口邻接尿生殖膈的部分。
二、位置
成人:空虚时位于盆腔内、耻骨联合的后面。
当膀胱充盈时,膀胱与腹前外侧壁之间的腹膜返折线可上移到耻骨联合上方,此时,沿耻骨联合上缘处施行膀胱穿刺术可不经腹膜腔,也不会损伤腹膜。
新生儿膀胱位置比成年人高,膀胱大部分位于腹腔内,随年龄增长,膀胱位置逐渐下降,6岁降入盆腔,青春期达成人位置。
老年人因盆底肌收缩力减弱,膀胱位置可比成人低。
04尿道女性尿道于膀胱尿道内口,斜向前下方,穿尿生殖膈,终于尿道外口(阴道前庭内)。
特点:
短:4cm。
直:没有弯曲。
宽:直径0.6cm,易于扩张。
根据以上女性尿道特点,故女性患尿路感染的机会较多。
男性尿道见生殖系统章节。
END
制作:二掌柜(侵删)
注: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各章节绪论学习任务制作,仅供参考学习。
喜欢请长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