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并不常见,约占所有尿路上皮癌的5%~10%,其中肾盂癌约为输尿管癌的2倍。在对其治疗过程中,指南建议根据危险度分级,对符合适应证的低危UTUC患者可实施保肾治疗。然而,临床中部分患者明确诊断并进行肿瘤分级却是一大难点,此时输尿管镜检查将具有重要意义。
输尿管镜检可明确肿瘤分级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对UTUC诊疗的术前检查推荐: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CT尿路造影为A级别,输尿管镜检查为C级别。但严格来讲,输尿管镜下活检术是唯一可以在手术切除前进行病理确诊的手段,利用输尿管镜活检无论样本大小,活检结果可确定90%患者的肿瘤分级,并且假阴性率较低。
输尿管镜能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情况,并可通过输尿管镜通道刷取细胞,利用小活检钳行组织活检,能发现早期病变和影像学不能检出的早期肿瘤,选择光敏感物质5-氨基乙酰丙酸等能发现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癌灶、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同时,输尿管镜活检标本和最终病理检查标本间有良好的组织学相关性,能够初步判定肿瘤的分级。此外,输尿管镜不仅可作为一种检查方法,对于部分患者也可同时作为一种治疗的方法。
因此,当怀疑是UTUC但又无法除外其他疾病时,输尿管镜可准确诊断疾病;对于肾功能受损或存在远期风险因素的UTUC患者,应用输尿管镜在术前判断肿瘤分级,将对患者能否采取保守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即在能够保证肿瘤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输尿管镜检与肿瘤种植转移
对于输尿管镜检查是否会引起肿瘤的种植转移,增加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风险以及影响患者远期存活,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的证据较少。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内镜的小型化,输尿管软镜的应用,输尿管镜探查和活检的风险已明显降低,但在日常应用中依然需谨慎。
输尿管镜检查时,肾盂、输尿管内高压可能促使输尿管穿孔导致肿瘤细胞穿透尿路上皮层,促进肿瘤浸润。同时,输尿管镜检查还可能造成输尿管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易于肿瘤细胞种植。此外,还可发生完全性输尿管的断裂和狭窄。
学者Lim等发现,输尿管镜检后可能发生移行细胞癌的肾盂-静脉-淋巴的转移。MARCHIONI等通过Meta分析和系统回顾,认为镜检对UTUC肾输尿管切除术后,膀胱内复发的风险增加了约50%。上尿路肿瘤由于输尿管镜活检而引起的转移多见于膀胱内,也有病例报道输尿管镜活检后引发肿瘤全身转移。
因此,对于已从CTU和尿细胞学得到足够的信息支持诊断UTUC的患者,若没有行保肾手术的适应证,可不进行输尿管镜检查。对于UTUC诊断基本明确但考虑行保肾手术的患者,可行输尿管镜检查以了解肿瘤级别及是否有肌层浸润,从而做出更为恰当的临床决策。
对于进行输尿管镜检查的患者,可参考以下原则:
1.术前充分向患者交待肿瘤转移可能的风险。
2.操作时间长,并发症发生概率增加。有研究认为将灌注冲洗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可以显著降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
3.术中使用大口径软镜输送鞘,有助于降低肾盂内压力;术中在维持视野清晰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低压,低流量灌注。
4.对输尿管狭窄或进镜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终止输尿管镜检查。
5.术后应定期随访,注意复查尿液脱落细胞学、膀胱镜、输尿管软镜等,建议每3个月一次,直至未见肿瘤复发,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