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肾结石#药物相关性结石占尿路结石的l%~2%。药物相关性结石的形成机制有两个,一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沉淀、结晶形成尿路结石;二是药物代谢过程中通过改变尿液酸碱度或尿液成分导致尿路结石的形成。
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形成的结石:
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恶唑和柳氮磺砒啶、头孢曲松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呋喃妥因、阿莫西林等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茚地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安泼那韦、利托那韦、阿扎那韦、氨苯蝶啶、麻黄碱、愈创甘油醚、美沙拉嗪、别嘌醇、非氨酯、苯妥英钠、奈呋胺草酸酯;
药物代谢诱导形成的结石:
钙剂/维生素D、碳酸酐酶抑制剂、呋塞米、托吡酯、乙酰唑胺、唑尼沙胺维生素C、促尿酸排泄药物、别嘌醇、酸化药物、尼美舒利、碱化药物、吡多酯、长期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缓泻药;
一、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形成的结石:
1、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治疗HIV感染,包括茚地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安泼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扎那韦。茚地那韦结石是近年来最常见的药物性结石,用药过程中的发生率为3%-22%。当尿pH6.5时茚地那韦晶体检出率高达56%,而当尿pH5.5时,晶体检出率为22%。除用药剂量和尿液酸碱度外,丙肝感染、同服阿昔洛韦或复方磺胺甲恶唑、尿液代谢异常等也是茚地那韦结石形成的风险因素。纯茚地那韦结石在X线和CT检查均不显影,但B超和IVU检查可显示。大部分茚地那韦结石经保守治疗可排出;
2、氨苯蝶啶:氨苯蝶啶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保钾利尿剂。氨苯蝶啶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药物剂量、尿液酸碱度、既往结石病史3个因素有关;
3、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恶唑和柳氮磺砒啶能够引发泌尿系结石。在使用磺胺嘧啶时碱化尿液和保证充足的尿量对预防该结石形成很有必要;
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常见的是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也有报道。头孢曲松钠结石易发生于儿童,由于头孢曲松易与钙形成晶体沉淀,严禁将头孢曲松钠与含钙制剂合用输液。在儿童患者中大多因双侧尿路梗阻而导致无尿和急性肾衰竭,需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或输尿管镜手术,但在成年患者中很少导致急性肾衰竭;无症状的头孢曲松结石,通常体积较小,呈疏松泥沙样,常可自行排出;
5、硅酸盐:人的硅酸盐结石则非常罕见,其主要成分以抗酸剂三硅酸镁多见。近年发现含硅的牛奶增稠剂可导致婴幼儿硅酸盐结石的形成;
6、麻黄素和愈创甘油醚:麻黄素和愈创甘油醚是植物成分提取药,麻黄素常被用作兴奋剂、感冒药和麻醉升压药,愈创甘油醚常用于祛痰、治疗哮喘。麻黄素和/或愈创甘油醚结石采用ESWL治疗效果较佳,也可以通过碱化尿液溶石;
7、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临床上环丙沙星结石非常罕见。环丙沙星结石具有尿pH依赖性,在pH7.3时特别是药物剂量mg能够引起晶体尿,而pH6.8时则很少发生晶体尿;
8、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是一种抗癫痫药物;
9、奈呋胺草酸酯:奈呋胺草酸酯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的药物。奈呋胺草酸酯可明显增加尿液草酸排泄,因此对长期使用该药的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预防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二、药物代谢诱导形成的结石
1、钙剂和维生素D:由于大部分泌尿系结石属含钙结石,过去通常认为结石患者需要限制含钙的摄入。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限制钙饮食反而增加结石的发生风险,较高水平的含钙饮食能降低结石的发生风险。多项研究认为钙补充剂既不增加也不降低结石的发生风险。钙补充剂和维生素D与结石发生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且与食物同时服用似乎更加安全;
2、维生素C:由于维生素C在体内代谢为草酸,过去认为补充维生素C可能会增加草酸钙成石风险。目前有关维生素C的补充与尿液草酸排泄和pH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与结石发生风险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3、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托吡酯、唑尼沙胺均属碳酸酐酶抑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青光眼和顽固性癫痫等。碳酸酐酶抑制剂能抑制肾小管碳酸氢盐的重吸收和氢离子的分泌,从而继发性增加构橼酸的重吸收,因此该药治疗患者的尿液pH通常较高,而枸橼酸盐较低,这就易于诱发磷酸钙类结石;
4、呋塞米:呋塞米是一种强力袢利尿剂,可导致尿钙升高,早产婴儿在长期使用呋塞米治疗后会发生肾钙质沉着和肾结石。药物剂量、尿钙浓度、草酸浓度、尿酸浓度以及婴儿体质量是肾钙质沉着的主要风险因素。呋塞米引发结石的成分可以是草酸钙、磷酸钙或二者混合;
5、缓泻药:缓泻药是临床治疗便秘的一类药物。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使用缓泻药可引发一种尿酸类结石。该类结石的发生机制主要是长期使用缓泻药可导致肠道水分和电解质丢,体内发生缺水和细胞酸中毒,继而尿量减少和pH明显降低;
6、草酸杆菌敏感性抗生素:草酸杆菌是寄生于人体结肠、以草酸为唯一能源的共生菌,能降解肠道中的草酸和减少草酸的吸收。研究结果表明草酸杆菌能够显著降低尿液中的草酸水平以及草酸钙结石患者的复发风险。一些抗生素对草酸杆菌具有特殊敏感性,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滥用,可能会通过影响肠道草酸杆菌继而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
7、别嘌呤醇:别嘌呤醇是一种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能限制次黄嘌呤向尿酸转化,减少尿酸的合成,但该过程中次黄嘌呤和中间物黄嘌呤的浓度也会增加,导致后两者的尿液浓度升高,尿液中黄嘌呤过饱和后就可能形成结石。别嘌呤醇结石的防治措施以水化为主,由于黄嘌呤溶解度受酸碱性影响小,碱化治疗溶石的可能性较小。
药物相关结石多是医源性结石,患者均有相关药物用药史,临床医生在问诊时应重视患者的用药史。药物相关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既与药物本身特性有关,如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溶解性差、药物剂量高、治疗时间长;也与患者的身体情况有关,如患者尿量少、尿pH异常、尿液代谢成石盐异常、既往结石病史等。临床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治疗患者时,需将药物和患者相关的成石危险因素结合考虑。含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结石的影像学检查表现较为特殊,X线下多不显影,需行CT、B超、IVU等检查来判断。药物相关结石需以预防为主,其治疗方法包括停用或减量相关药物治疗、水化、调节尿pH等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应视药物相关结石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UptoDate:成人肾结石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2.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版):泌尿系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3.泌尿系药物性结石研究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