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公车改革,有魄力才会有效率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指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2011年,中央行*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当年财*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是公务接待费的4倍。因此,**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首先就要从三公经费开刀。而在三公经费中,公车消费无疑又是其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按照现有规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其他的都叫一般公务用车。而目前,我国公车总量至少在200万辆以上。按照条例的规定,一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那么保守估计,仅公车一项,每年节省下来的财*资金也有1000亿元。即便除去社会化用车成本以及实物补贴的支出,这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与其欢呼节约之多,不如悲叹浪费之巨。事实上,真正振奋人心的不是数字上的可观,而是此次公车改革所传递出的坚定和魄力。小学生都明白一个道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公车改革也同样如此,越是简单、直接的改革,越有效率。社会化、市场化并不是新鲜提法,公务用车实行实物配给方式也在各地广泛试点,但这些技术层面的具体做法,都建立在“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个基础之上,这实际上就是公车改革的“直线距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公车改革才不至于变形、异化,才不至于留下制度漏洞。
从1994年“两办”下发公车管理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已近2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具体而言,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技术路径,譬如实行公务车号牌、安装GPS等手段,监管公车的使用。另一种是货币补贴,按照公职人员的级别来发放不同的补贴。但从实践来看,这些改革试点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公车数量和公车费用仍呈增长之势。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这些改革在制度设计上不够科学合理,而是因为它们总是绕道而行———在不减少甚至还增加公车的前提下,公车改革永远是在缘木求鱼,最终偏离了改革的方向。技术性改革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而货币补贴则沦为变相福利。
因为习惯了“车轮上的腐败”,所以公车改革必然会遭到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巨大阻力。但也正因为阻力巨大,公车改革必须目标明确、程序简化,不能给既得利益者留下曲解改革本意、操纵改革方向的空间。换言之,有排除万难的勇气与魄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改革效率。公车改革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公车,大力压缩财*支出。无论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还是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改革时机都已经成熟。
当然不可否认,“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会面临执行和落实的问题,譬如公务出行社会化提供该如何操作,公务交通补贴又该按什么方式来补,会不会产生新的变相福利,都需要进一步的细则来明确。但有理由相信,在大方向已定的前提下,公车改革一定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