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尊重自身教学条件 创建特色“高效课堂”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自实施以来,历经几年时间,对班级开展高效课堂模式从导学案的修改到教室桌椅摆放的位置,无一不是历经波折。可是几年下来,学生从二年级升到五年级,高效课堂模式下培养出的孩子却让老师感觉半喜半忧。
中国论文
遥想当年,高效课堂模式一经推出,立即以旋风般的速度席卷全国,杜郎口中学一下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风靡全国的名校。各个学校争相效仿他们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各大杂志报刊争相报道,直到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对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建设的描述:进入实施“高效课堂”的班级你会发现,桌椅摆放的形式和传统课堂不同,通常根据班级的人数,五六人或者七八人为一组。每一组的成员由老师根据不同成绩梯次搭配,由特优生、优秀生和待优生组成。每个小组的课桌并在一起方阵式摆放,学生面对面坐在一起,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这种独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当时确实让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感受到了它的优势所在,于是纷纷效仿。
可是我却在长达三年的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发现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具体来谈谈我校课改的一些问题所在。
首先,学校要求班级桌椅的摆放一定要是“会议式”。因为高效课堂有“独学”“对学”和“群学”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小组建设是这些学习形式的基础,所以“会议式”桌椅摆放必不可少。问题是课桌椅摆放成区别于传统的“秧田式”的“会议式”之后,就表示小组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吗?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意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桌椅怎样摆放。相反的因为我校学生人数众多,各班班额基本在70人以上,在拥挤的教室中课桌即使摆放成“会议式”,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完全没有间隔,而是连成一长片。
正因为如此,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的情况,群学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还会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会议式”课桌椅的摆放,学生都是面对面坐着,在老师总结概括知识点的时候不认真倾听,在组内进行讨论的时候趁机讲话,不参与学习。而且因为教室异常拥挤,教师很难进行巡视,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督促。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对于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没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
其次,虽然分组也是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全班要分为12组,每组少则6人,多则8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也没办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活动和思考。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较为消极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喜欢做听众,渐渐地他们对一切群学活动参与度越来越低。即使教师规定了小组内每个成员针对一个学习环节的发言次数,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差异的情况下,待优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时候,仍然是特优生在帮助他们完成。日积月累,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强,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分化还是日趋明显。
因校而异、因班而异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我们还要在小组建设上有更深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怎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小组建设进行更细化的实践和总结,亦或是独创一套贴合本校实际教学的小组建设模式,才是课程改革探讨课堂“高效”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照本宣科的生搬硬套。
再次,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很难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落实。以前的课堂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讲解了一个知识点后,进行大量的专项练习,甚至有些内容是“精讲多练”,教学内容当然容易完成。而现在的课堂以学生为主,要学生思考,要学生讨论,要学生讲述,甚至要学生总结。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出现精彩的瞬间,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全员参与,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已经成为目前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如何合理安排与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需要考验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这需要老师从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学习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等多方面共同推动。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规定完成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有效调控,比如在展示环节中,全班展示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只展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重复的展示则能省即省。
高效课堂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不少闪光点,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可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只有结合本身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实际,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找到适合我们自己走的“高效”的道路,才真正有利于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富于地方特色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